《四野戰事珍聞全記錄》
作者:郭輝
第一部分 無懼風雨如晦 遠赴白山黑水
第1節 歷史的岔路口:和平還是戰爭?
1945年的7月17日,當和平的曙光剛剛鋪上歐洲大地之時,位於德國柏林西南的波茨坦已經戒備森嚴。英、美、蘇三大國的首腦丘吉爾、杜魯門和斯大林即將在此召開一次意義深遠的國際大會。
此時第二次世界大戰正在走向尾聲,漫布全球的戰爭陰雲正在緩緩消散。義大利和德國已相繼投降,只有已遭到重創的日本法西斯仍在負隅頑抗。英、美、蘇三國為了解決德國、歐洲及其他問題,相約在7月17日這一天在波茨坦舉行會議。
由於此次會議涉及到戰後的利益分配,英美兩國與蘇聯之間爭得面紅耳赤,面對著剛剛和即將擺脫法西斯控制的廣闊地區,誰都不願在這塊肥肉上少咬一口。會議因雙方的斤斤計較與討價還價一直拖到8月2日才緩緩落下帷幕,成了二戰期間召開時間最長的一次會議,也是三國間的最後一次會議。
會議期間,各國不僅為戰後處理歐洲問題而簽署了《柏林會議議定書》,還特別討論了對日作戰的問題,並透過了一項《波茨坦公告》,促令日本政府立即宣佈所有日本武裝部隊無條件投降,並將其霸佔的東北、臺灣、澎湖列島等地歸還中國。
會後,剛剛於當年4月取代羅斯福而成為美國新總統的杜魯門,下令美軍繼續加強太平洋攻勢和對日本本土的轟炸,並先後於8月6日和9日分別在廣島和長崎各投下一顆原子彈。
在第一次原子彈襲擊日本兩天後,即8月8日,蘇聯也正式對日宣戰。隨後,蘇聯派出後貝加爾方面軍、遠東第1和第2方面軍,分別由馬林諾夫斯基元帥、麥列茨科夫元帥和普爾卡耶夫大將率領,兵分三路,從西、東、北三個方向向中國東北縱深實施了向心突擊。
8月9日凌晨,正當中國東北邊境線上的日本關東軍仍在酣睡之時,在牡丹江地區的綏芬河、東寧一線,蘇軍的重炮驚天動地地怒吼了。火光映紅了半邊天空,密集的炮彈傾瀉到日軍陣地上,東北大地顫抖起來,蘇軍的坦克叢集隆隆轟鳴著向日軍陣地猛撲而來。同時,天空中的蘇軍遠端轟炸機也如黑雲一般,呼嘯雲集。
半個小時後,蘇軍的轟炸機群已經長驅直入,到達偽“滿洲國”首都和關東軍司令部所在地長春上空。爆炸聲、防空警報聲、難民的哭喊聲摻雜在一起,整個長春陷入混亂之中。
關東軍被打了個措手不及,留守在長春總部的關東軍總參謀長秦彥三郎中將驚慌失措,狂吼著要求所有人員立即撤往長春郊外的南嶺地下指揮所。
這個時候,天空正在飄著瀝瀝的細雨。這場雨已持續了數日卻絲毫沒有停止之意。慌亂的日軍人員你擁我擠,混亂不堪地冒雨衝過滿路的難民人群,逃往郊外。
但南嶺地下指揮所卻已根本無法使用了,這個由防空洞構成的地下建築此時已積水過膝,看來老天也不想再讓這些日本侵略者有立足之地了。無奈,秦彥三郎只得又返回了原來的總部。
下午13時,關東軍總司令山田乙三大將風風火火地從大連乘飛機趕了回來。一到長春總部,他就下令:立即將關東軍總部遷往通化,滿洲國的首都也要遷到臨江去。隨後,他自己就乘飛機逃到南方去了。
關東軍總部人員和他們控制的傀儡們別無選擇,只得在長春市民的哭號和唾罵聲中倉皇登上火車,向南方逃竄。
而此時的蘇聯軍隊,猶如猛虎下山,一路急推猛進,這些曾在歐洲久經征戰的精銳部隊來到遠東後,排山倒海般的攻勢已令日軍失去了還手之力。由於8月10日,日本政府已在裕仁天皇的授意下,向蘇、美、英、中四國發出了乞降照會,留守在中國東北的日軍雖然也有些許抵抗,但面對著大勢已去的現實,最終不得不承認自己的失敗。
8月15日,裕仁天皇親自向全世界宣讀了停戰詔書。關東軍總部得知這一訊息後召開了最後一次會議,協調總部的意見。幾天後,秦彥三郎總參謀長代表關東軍前往晉見蘇軍的馬林諾夫斯基元帥,宣告投降。
中國人民八年的苦難,終於結束了。
日本投降的訊息像春風一樣迅速地吹遍中國的大地。全國上下一片歡騰,大街小巷,到處都是燈籠火把,鑼鼓喧天,鞭炮齊鳴。人們歡呼跳躍,奔跑狂叫。
而此時此刻,在同樣處於狂喜之中的中共中央所在地延安,毛澤東主席正觀望著歡呼的人群,他那掛滿了喜悅的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