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國1990年開始研製的“飛馬座”系統,三級固體運載火箭,直徑1。3米,長15。2米,總重19噸,採用B-52的衛星。後來美國又在研製第一級採用衝壓式發動機,可以進一步提高效率,衛星的最大質量可達858公斤。
俄國1999年推出的方案與“飛馬座”不同,力度更大。採用二級液體運載火箭,重達100噸,由“魯斯蘭”裝載,發射前使載機的飛行接近於失重狀態,然後投下火箭,火箭在空中點火升空。可把3噸的載荷送上200公里的極地軌道。
如此好事當然是有極大的技術難度的,首先要有巨型運輸機,還要作必要的改裝,才能掛載或搭載如此重的火箭。空中發射自然有一系列的自身問題,火箭一定要選可靠的,脫離裝置也不是容易設定的。但是在發射小型衛星時其效益實在是太吸引人了。各國的研製人員都在為此拼搏。
我軍從俄國、烏克蘭引進了安-124,並且聯合進行了改進。又引進了俄國的空中發射技術,並聘請俄國專家繼續改進。俄國苦於缺乏資金,還是願意進行合作的。我國為了研製下文要提到的空中發射的太空梭,在控制液氧、液氫――這對最危險的、而比能量又最高的推進劑上開發了獨創的技術,所以運載火箭選擇了“液氧-液氫”推進劑。這項耗資巨大的工程並非單純為了發射反衛星攔截器,它是我國進一步降低空間飛行器發射成本的計劃的一部分。它還是“三位一體”戰略核武器計劃的重要組成部分呢。
美軍早在1974年就首次以C-5“銀河”運輸機在空中發射了“民兵”洲際彈道導彈,其後空中發射洲際導彈就構成了“三位一體”核武器系統的重要一環。我國引進安-124並將其改進為電動螺旋槳推進,大大地延長了它在空中的巡航時間,它的龐大機艙至少可以容納3-4枚東風-41型洲際導彈,一旦成功地實施空中發射,在空中巡遊的這個導彈發射臺當然有很大的威懾力。
“誇夫-1”的第一級有機翼,由特殊設計的衝壓式噴氣發動機推進,當運載火箭整體被推出安-124的後艙門時,它只有很小的速度,不足以啟動衝壓式發動機。因此一開始在燃料噴入燃燒室時,有液氧汽化後同時注入,當火箭被加速到2馬赫後,迎面氣流在進氣口形成的動壓就足以把自身壓入燃燒室,因此可以停止液氧的噴入。第一級可以把火箭送上4萬米高空,並賦予其2千米/秒的速度。第二級是氫氧液體燃料火箭,它可以把3噸的載荷送到1600公里的軌道,因此一次就可以把2個“誇夫-1”攔截器送上高空軌道。攔截器經過二次變軌就可以進入攔截軌道了。
攔截器採用了難度較高的交叉軌道攔截技術,採用的末端尋的器是微型相控陣雷達,跟蹤目標的是陣列小發動機技術。
這次發射獲得完全的成功。大幅度地降低了發射成本。
訊息傳出後,美軍高層明白,他們的衛星除了36000公里的同步軌道衛星和20000公里的半同步軌道衛星外,都已落入了我軍反衛星武器的打擊範圍。而且我國已經掌握了同步軌道衛星的發射技術,又掌握了超高速目標的攔截技術,那些同步軌道衛星也將落入我軍的打擊範圍之中。
華盛頓白宮1月11日10:00
我國在空間技術上的突飛猛進驚動了美國高層,由於臺海危機馬上將進入白熱化階段,這更是個敏感的問題。布赫曼總統主持的國家安全會議上,這成了討論的重點。
中情局長馬克勒爾博士最近似乎總是在報告壞訊息:“…中國除了大事聲張地連續進行反衛星導彈和攔截器的試驗,還成功地以地面的大功率鐳射器摧毀了目標衛星的姿態控制系統的探測裝置,也可以破壞太陽能電池板。他們將這些大功率鐳射器部署在高山和高原地區,以超大型電動直升機很容易機動這些以金龍電池供電的鐳射炮,這可以大幅度減弱底層稠密大氣層對鐳射的散射。中國的的此類高山、高原太多了,世界第一高峰就在中國。”
迄今為止,偵察衛星都是使用紅外探測裝置來探測地球邊緣的溫差來控制姿態的,那個紅外裝置是它的弱點。強烈的鐳射束可以讓紅外裝置失效,偵察衛星一旦不能控制姿態那就完蛋了。
總統國家安全助理布賴斯傲然地說道:“當年我們就研製了對付前蘇聯鐳射器的技術,在臨近那些鐳射器時,暫時關閉紅外探測儀,把太陽能電池板偏轉一下就可以了。難道他們的陸基鐳射炮能摧毀衛星?”
“那倒不是。但是我們的偵察衛星無法識別他們在各處山頂上設定的大批假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