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個科目是攻擊導彈快艇、獵潛艇和護衛艇等小型艦艇,演練也很成功。這類小型艦艇的雷達系統很難探測到它們,更難鎖定目標;即使在白天,目視也很難在波光嶙峋的海面上發現這些小飛機。輕型的空艦導彈對付這些裝甲薄弱的小型艦艇是很有效的,一旦導彈摧毀了它們上部的防空武器,機炮就可以把它們擊沉。
當然,海軍航空兵對此有異議認為這應該是他們的任務。石少將也同意這一點,只是認為在必要時――例如遭遇時,海軍陸戰隊應該有能力對這些目標實施打擊。
第三個科目是與噴氣式戰機對抗,這是最驚險的。殲-17當然不會去攻擊F-18、F-14這類戰機,不過如何在遭到它們攻擊時儲存自己則是很重要的。他們請了海軍航空兵的新型“飛豹”和殲-10H來對抗,2架“飛豹”追殲2架殲-17。“飛豹”殲擊轟炸機具有相當的空戰能力,與殲-17相比速度雖然大得多,火力也強得多,但是機身重得多,因此轉彎半徑要大得多,要在貼近海面的低空捕捉這些靈活地機動飛行的小飛機非常吃力。機載雷達也無法探測和鎖定它們,當然也不能用熱成象儀來探測它們。只能憑目視要在波光粼粼的低空發現它們實在很難。演練的結果顯示殲-17躲避噴氣式戰機追殲的成功率相當高。機身較輕的殲-10似乎成功率比較高一些。只是那些紅外和雷達波導引的空空導彈無法跟蹤它們。飛豹的飛行員承認,要是在夜晚就根本無法攻擊它們。
在夜間的對抗演練中,這款戰機更是大顯神威。殲-17可以使用“天眼通”測定敵軍的艦艇和反潛直升機的位置,從而隱蔽地接近目標,攻擊的效果極佳。而出動的飛豹、殲-10噴氣式戰機簡直就找不到它們,更無法對它們實施攻擊了。殲-17只需要100多米的起降場地,因此可以部署在南海的許多島礁上,它們較弱的火力雖然不足以打擊敵軍的堅固目標,但長達3500公里的航程對於突襲敵海軍基地的要害目標是很有用的。
經過一段時間的演練,研究所提出了海軍特種兵部隊對該系列戰機的需求。
北海艦隊基地7月25日
“安徽”號航母叢集經過長時間的技戰術演練,已經形成了戰鬥力,軍委決定在今年國慶節前宣佈我軍的第一個航母叢集投入現役,以向世人顯示我國海軍向蘭水海軍轉變,堅決保衛我國的海上權益的決心。今天迎來了一件大喜事,完全由我國自行研製的Q-6H和殲-17H將進行著艦起降的試飛和一些戰術演練。此前,我航母上只有國產化了的蘇-33――被命名為殲-11H,H是表示海軍專用的意思。還有一款英美合作製造的“海鷂III”垂直起降戰機,尚在進行主控軟體的攻關。
Q-6H是Q-6攻擊機的改型,除了加強了電氣元件和一些機械部件的防腐蝕效能;主要是加強了起落架強度,加裝了著艦的尾鉤,機身的尾部加速向上收斂,以適應在滑橇式跳板上的起飛;機翼外段可以向上摺疊,以節省停放的面積。電子戰機EQ-6H作了同樣的改造。以往的渦槳或活塞式螺旋槳飛機的推進器短艙總是吊掛在機翼下面,因為這類發動機的維護週期很短,經常要拆卸下來維修。而電動螺旋槳的電動機可直接“埋設”在機翼橫斷面的中心,因為它們的大修間隔至少在12000小時以上,螺旋槳高速旋轉產生的氣流可以對稱地流過機翼,以產生相當的升力,這對艦載機是很有利的。
趙定邦少校第一個駕駛Q-6H順利地著艦成功,尾鉤牢牢地勾住了一條阻攔鋼索,龐大的攻擊機很快就穩穩地停在航母的甲板上。聶海青司令員迎上前去,緊緊地握住了他的手錶示祝賀。我軍有了自己的艦載攻擊機了。接下來的EQ-6H艦載電子戰機的著艦也很順利。
殲-17H的著艦則要有趣得多,在航母上觀看的人群,只見遠處有一個隱隱約約的光點向艦尾飛來,剛看清小飛機的身影,它已經開始無聲無息地著艦滑跑了。可是並不見它放下尾鉤,但是它輕盈地滑行了100米就幾乎要停下來了,此時它的尾部放下了一組小的吸盤,吸住了甲板,穩穩地停了下來。艦上爆發了一陣熱烈的掌聲。航管人員完全依靠飛機上的雷達信標來指揮飛機著艦的。
聶司令員也十分激動地上前握住了駕機的林少明少校的手錶示祝賀。這款我國自行研製的艦載機可能是世界上第一種艦載隱形戰機,將是我航母叢集的一柄利劍。殲-17H之所以不用尾鉤,是因為它還要在“吉林”號直升機航母和瀋陽級巨型供應艦上著艦降落,所以安裝了吸盤裝置。當然主要還是它本身只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