戰鬥機的質量和效能有了質的飛躍,而且配置也漸趨合理,有殲-11、殲-11II系列的重型戰機,有高效能的殲-10輕型戰機,殲-8M高空高速戰機,還有相當數量的殲-7M改進型戰機。但是對於我們這樣國土遼闊、周邊敵情複雜,尤其是現在正在進行的高強度的中印邊境戰爭,這點數量是完全不夠的。更大的問題是,我國的主力軍機,如殲-11系列、殲-10、和殲轟-7M的發動機都受到外界的影響和控制。可以想象,如果俄國不再向我們供應渦輪盤,那將出現什麼景象。殲-12M完全是依靠自己的力量研製的,並且是為高效能發動機的國產化打基礎的,其重要性是不言而喻的。呂總,你怎麼看?”
呂鴻銘高工是當年殲-12專案組的成員,是我國飛機制造業的元老,現為專案組的顧問。他激動地說道:“我做夢也沒有想到當年的研製成果會受到中央這樣的重視,高效能的超輕型戰機應該在現代戰爭中有它的一席之地。我現在主要是為年青一代搖旗吶喊,要靠新一代的努力來完成中央交下來的任務。”
設計師李戰兵首先請首長去機庫觀看樣機。展現在大家面前的樣機,雖然依稀還有點當年殲-12輕巧的模樣,實際上從外形到內臟都已經是面目全非了。它有一個前伸的頭錐,頭錐的後上方是一個氣泡型的座艙蓋,飛行員將有很好的視野。機腹下是發動機的進氣口。機翼還是普通的後掠翼,細看的話可以看出後掠角變小了些,機翼面積大了不少。外形的最大變化是沒有了尾翼,水平尾翼和垂尾都沒有。機身粗多了。機翼下有4個外掛點。前三點起落架。
李總指著樣機作了簡略的介紹,按照空軍下達的任務書規定,這是一款超輕型全天候戰鬥機,突出亞音速、中低空的格鬥效能。起飛總重仍為4500千克。不過已經用我們掌握的最先進的材料、技術和裝備武裝起來,比起當年的殲-12有了質的飛躍。讓我從頭講起:頭錐雖然較小,但比起進氣道內的錐體還是大得多了,錐內是一臺604研究所研製的小型主動相控陣雷達,探測距離45千米。不過它主要還是依靠強大的無線資料鏈,從預警機或地面警戒雷達得到目標和戰術環境的資訊。機翼面積增加了35%,由於突出亞音速效能,後掠角也減小了些,並且機身也加粗了不少。它的核心是一臺世界上獨一無二的DS-1電動風扇噴氣發動機,等一下由尹總給大家詳細介紹,它的獨特效能,使得機腹進氣不怕大角度的機動,發動機的長度也縮短了,效率得以大幅度提高。它的電磁向量推力控制為我們去除尾翼又奠定了基礎,它在軸向360度的範圍內可以把噴氣流偏轉最大到17度,響應速度極高。它的微波助燃系統極大地提高了燃燒效率,戰鬥航程達1300公里。左機翼的翼根下是1門30毫米機炮,備彈250發;4個外掛點目前只能掛載2枚135公斤的霹靂-15近程空空導彈或PL-11中程空空導彈,不久將可在外側再掛2枚85公斤的改進型霹靂-15A了。”
回到會議廳後,李總藉助投影儀,繼續向首長和主持試飛的軍代表作了詳細的彙報。殲-12M將是世界上實用的最輕的超輕型戰鬥機,正常起飛重量仍為4600公斤,最大起飛重量則由5295公斤提高到5400公斤。機翼減少了後掠角,翼展由7。2米增加到7。4米,面積增加了35%,採用高升阻比翼型,中低空機動效能十分突出;由於發動機長度大幅度縮短,進氣口移到機腹,機頭前伸有一個較大的機頭雷達罩,長度由10。3縮短到10米;由於去掉了垂直和水平尾翼,機高由3。73米降到了3。1米。因為機身變粗,超音速飛行時阻力大幅度增高,但是由於DS-1發動機突出的效能,短時間的最高速度可達1。6馬赫;巡航速度仍為0。9馬赫。去掉尾翼後轉向力矩完全依靠DS-1突出的電磁向量推力控制來實現。在風洞試驗中顯示其響應速度比電傳系統還快。
儘管去掉了尾翼及其控制裝置,採用了鈉鎂合金,改進了供電電氣系統,改用半導體空調機,可以大幅度減重,可是DS-1電動風扇噴氣機的增重,再加必備的400公斤金龍電池、0-0彈射座椅和座椅的鎢網裝甲,還要配置GPS衛星定位儀、半導體強制冷熱成象儀、微光夜視儀、火控雷達、“天眼通”雷達/導彈告警接收機、寬頻資料/圖象傳輸通道等先進裝備,使全機空重由3172公斤增加到3200公斤。它的機身油箱和整體機翼油箱的最大載油量由1250公斤增加到1400公斤,不過正常起飛重量時只需要800公斤特種油料,就可以達到1300公里的戰鬥航程;當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