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99部分(3 / 4)

小說:醒獅 作者:大刀闊斧

他們插上了翅膀。全部改用了電解水製氧機,可全程在水下潛航。去掉了柴油機和原來的電動機,改用了大功率的永磁推進電機以金龍電池供電,推進低轉速低噪聲螺旋槳。人造鯊魚皮的降噪減阻效果同樣明顯,它們以20節的經濟航速可以潛航4000海里,最大速度為28節。減少了大量的艇員,改善了他們的生活環境。那個巨大的電池艙可派上了大用處:

——有4艘改為油料輸送艇,可運載220噸航空煤油,在遠洋為水油——6供油,而水油——6升空後可以為殲——11空中加油。

——6艘改裝為蛙人輸送艇,電池艙改為人員居住艙,可搭載60名突擊隊員。

——還有5艘的電池艙改為了24個CZ——1L垂直髮射單元,如同041型擁有了相當的防空能力。

可以說就這些現有的潛艇裝備也是十分可觀的一支打擊力量了,絕對不是越南、馬來西亞、印尼、菲律賓這些國家的海軍可以抗衡的。甚至日本人也不是對手。我國材料科技的跳躍式進步對潛艇的效能提升作用最突出。

海軍航空兵

現代的海戰早已脫離了依靠艦炮對射的作戰模式,戰機成了最重要的打擊力量。即使以導彈進行超視距攻擊大多數情況下也需要直升機或戰機進行中繼制導。俄國的SS——N——22“白蛉”反艦導彈,以其高速可以在120公里射程時不必中繼制導,但是當射程增加到150公里後還是需要中繼制導的。

我國已經建成的2艘航母上首次裝備了固定翼的艦載機,而且出手就是蘇——33型的重型戰機。不過更大量的還是陸基戰機。如前所述,我國在戰機制造技術上有了驚人的進步,初步擺脫了對俄國的依賴。歸納起來,海航有了殲——11系列重型戰機,“飛豹”攻擊機、殲——10、殲——8等戰機,效能都有了極大的改進;殲——17系列小隱形戰機、Q——6、水轟——6、H——6和H——8這批採用電動螺旋槳的遠航程戰機。這次總裝備部的彙報非常振奮人心,難道又研製了新型戰機?非也。這次專家推薦的“1號工程”卻是“曲面相控陣雷達”。

曲面相控陣雷達

讀者一定會以為是搞錯了,相控陣雷達從一出世就是平面天線的。不像以往的機械式雷達,天線以各種拋物面的截面出現,五花八門十分壯觀。那麼相控陣雷達的天線為什麼那麼單一呢?原來這些平面天線上整齊密集排列的都是移相器,透過計算機控制這些移相器的狀態,天線發射的電磁波就變成很窄的波束,並且指向指定的方向,只要改變移相器的狀態就可以改變波束的方向,這就是所謂的電掃描,當然比機械掃描速度快得多。宙斯盾的天線甚至可以讓一部分單元發射的波束指向一個方向,另一部分單元發射的波束指向另一個方向,也就是把一個平面天線的波束“分裂”為多個不同指向的波束。如此一來就可以同時跟蹤幾百個目標、鎖定幾十個目標了。

那麼相控陣雷達天線為什麼一定是平面的呢?為了取得某一指向的波束,計算機要確定天線上各單元的引數,平面佈置時算式最簡單。如果天線是曲面,那麼設定各個單元狀態引數的算式極為繁雜,計算機無法及時給定,掃描的速度將慢得無法忍受。在地面或戰艦上天線佈置成平面,並不成為問題,巨型的預警雷達天線有幾百平方米呢;宙斯盾雷達天線做成4個平面,可以在360度範圍內快速掃描。

可是對機載雷達,平面天線就成了很大的限制。以殲——8II為例,機頭部分的截面直徑為80厘米,平面天線直徑至多也只能做到80厘米的園面,面積大致是0。48平方米。天線前面的錐形雷達罩內並不能放任何東西,以免阻擋雷達波。這麼小的面積當然放不了多少移相器。當國際上的戰機紛紛採用相控陣雷達時,我國未能及時跟上,在上世紀八十年代本希望透過與美國格魯曼公司的合作來取得先進的機載雷達的製造技術,後來由於美國的“制裁”,只是得到了一些雷達,未能得到技術。其後在與俄國的合作中,引進了幾款比較先進的機載雷達,並經過自己的努力終於掌握了機載相控陣雷達的製造技術。不過任何國家也不會把最先進的技術出口的。俄國提供的殲——8II的“甲蟲”雷達,是機械掃描的,掃描角才+——30度,前向搜尋距離是80公里。後來經過很大的努力從俄國引進了用於蘇——30的N001P雷達,算是蘇——27的N001E的改進型,下視能力較強,可同時跟蹤10個目標,同時打擊其中2個目標。

我國的常鴻電子集團公司原來是研製雷達的研究

本站所有小說均來源於會員自主上傳,如侵犯你的權益請聯絡我們,我們會盡快刪除。
上一頁 報錯 目錄 下一頁
本站所有小說為轉載作品,所有章節均由網友上傳,轉載至本站只是為了宣傳本書讓更多讀者欣賞。
Copyright © 2025 https://www.kanshuwo.tw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