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行山關口如今已經被護**在新佔區域以工代賑的模式召集民夫修建得滴水漏,比之前的九關大戰還要嚴密,現在太原一帶已經被盤活了,主要是以煤礦為主,以煉焦為主產業,大量優質的焦炭透過公路兩次渡過黃河,源源不斷的進入八星城,或是進入自治區內部,形成了龐大的物流產業,大宋本來就打下了良好的城市化基礎,現在自治區重新撿起來,在行政部門的配合之下,使得居民對土地的情況已經不是那麼深重了。
大量的土地空置了下來,但是卻不會落入到私人的手上,而是由自治區以行政手段進行收購或是租借,然後再形成規模化的大型農場,採用更大規模的農業種植技術,解放更多的勞動力,就現在而言,在中國這片土地上,勞動力還是處於緊缺狀態的,特別是在自治區的這種大工商業的環境下,勞動力更是緊缺。
而在東部雖然抽調了不少部隊進入北部戰場,但是劉基一點也不擔心,如果不是為了保證北部戰事的順利,再加上軍費也不是太充足,劉基還想從東部戰場配合,直接出兵取了石門算了,反正現在最前沿的戰線推進得距離石門也不過百里而已。
防禦,劉基不如郭破虜,進攻,劉基甚至還不如韓老根,但是論起全盤戰略來,劉基無疑是最強的,所以劉基壓住了心頭的蠢動,專心的做好防禦,兵力不足,但是各種軍事器械卻十分的充足,比如其中的一樣就可以讓劉基信心十足,那就是陷馬釘。
' '
211 內部矛盾
211內部矛盾
新版的陷馬釘雖然還是那種古老的三刺釘,但是這東西對付騎兵卻極為有效,但是缺點就是灑下去之後,想要再收回來可就難了,若是對外做戰的話,大不了推開就是了,可若是用自身防禦,那些尖利的三刺釘可是會傷到自己人的。
雖然用磁石可以很好的解決這個問題,但是速度太慢,護**打仗講究的就是一個效率,沒辦法,步兵的反應總是不如騎兵那麼快,護**看似強大,可實際上,仍然還是以步兵為主,騎兵的數量到今天也沒有突破十萬,甚至在南部防區只有幾個輕騎營而已。
這些刺釘都是經過改狀的,中間穿了孔,用皮繩固定,然後扔在地上,總可以保持一個尖刺向上,如此一來,只要用勾子一勾,就可以一串串的撿起來,鋪設快速,收撿的速度也快。
自己方便了,也就意味著敵人也方便,甚至敵人的騎兵只要用一個繩勾就可以勾走大量的釘刺,但是這東西做為一種防禦類的武器,是安裝放在各種遠端武器射程之內的,而護**打仗的特點就是後勤充足,幾乎就是用箭雨還有火藥硬堆的那種打法,哪怕是一個人出現,也會有重弩進行覆蓋射擊,這一點,就讓蒙古人恨得牙癢癢。
太行山的關防現在就鋪設了大量的這種刺釘,讓蒙古軍的騎兵根本就無法施展,由於大量的騎兵都被調往北部戰區,所以劉基只是進行防禦,堅決不出擊,這種龜縮政策讓蒙古人束手無策,防禦一向都是漢人的長項,而機動作戰是蒙古人的長處,現在要用短項打長項,簡直就是在找死一樣。
前線在打仗,後方也沒有閒著,雖然戰爭是最好的轉移矛盾的方法,但是自治區的矛盾經過工商經濟的高速發展,矛盾已經開始顯現出來了,目前自治區的主要矛盾是地主階級與新興的工商階級的矛盾,工人階級與工廠主階級的矛盾,還有就是傳統讀書人與新生專科,勉強稱得上是讀書人之間的矛盾,至於綿延千年的地主與農民之間的矛盾在自治區已經灰飛煙滅了。
後者一直都是中華大地上戰火紛飛的主要原因,每次土地兼併嚴重,都會產生一次起義,清洗了舊地主,然後再產生新地主,如此反覆,如今的自治區,一來這裡是從蒙古人手上搶回來的,原本的地主階級已經被毀得差不多了。
二者,是由於工商的興起,使得地主流失了大量的農民,現在地主恨不得求爺爺告奶奶的把人留下來。
這就是工商的威力,一畝田地,頂多養活仨人,可是一畝地大小的一家工廠,卻可以養活數百人,如此一來,再加上現在工錢給得高,雖然一樣的勞累,但是卻比土裡刨食賺得更多。
不過個問題由農業部牽頭,以太原周邊的模式為模板進行引導,由財政部出錢,將地主手上荒掉的土地買來,畢竟八百里秦川如此的肥沃,荒了可惜,這裡可是最重要的糧產地,這些收購來的土地採用大型機械,大量的牛馬等大型牲口進行集中耕種,原本一個人只能種一兩畝地,現在一個人可以輕鬆的處理超過十畝地,而糧食由農業部統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