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78部分(1 / 4)

小說:大宋八百年 作者:風格1

剛剛製造出來的青銅炮還要再放到巨大的鏜床上進行進一步的處理,這種標準的陸軍炮內口徑在150毫米,外口徑則在200毫米,現在經過這樣的處理,內口徑不變,外口徑可以減到180毫米,而且質量不差。

外徑可以有一定的偏差,但是內徑的要求卻極為嚴格,這涉及炮彈裝入之後是否會出現洩漏,是否會影響到了青銅炮的射程的問題。

由於鏜床的精度問題,所以內口徑再處理的時候一般都在149左右,然後將這內徑稍小的青銅炮放到到細砂當中打磨,一般要打磨兩天到三天左右,這樣打磨出來的青銅炮呈金黃的顏色,無論是內壁還是外壁,都極為光滑。

第一批火炮反饋回來的問題很多,第一個就是擊發,使用的是藏於帶尖的銅或是竹筒中的火繩,用大號的打火機來點燃,不管打火機多好用,畢竟還是明火,很容易出現誤燃發射火藥的事情,這種事也發生過,造成了過人員的傷員,所以引燃方式在進行改變。

第二個問題就是關於清膛的問題,在擊發十幾次之後,就要清理炮膛之內的紙屑,在清理紙屑的時候,卻要將炮口向下,笨重的青銅炮調轉炮口,費時費力,所以需要另外一種可以快速清理炮膛的工具。

除了關於質量問題之外,最大的就是這兩個問題了,第一個問題好解決,受到了火槍的啟發,再加上本身手雷的拉弦引燃方式就憶經很成熟了,所以採用了另外一種拉線引燃的方式。

用銅皮捲成一個個的小細筒,前端切成斜尖狀,手端呈四十五度的弧變角,內部裝上加大了硫磺硝等特製的引燃藥,後端是封死的,只留出了放入一根經過粗糙處理的細鐵絲的小孔,前端用薄蠟紙蒙好,其實就是縮小版的手雷引信,這東西直接從後部的引爆口插入,然後斜向拉動,就可以將內部的火藥包引燃,在爆炸推動的情況下,炮彈被推離炮膛,同時一部分剩用的火藥氣體會將銅管也向斜後方迸飛,就算是卡住,直接用力一拽也能取出來。

至於清膛,五九步槍的後膛裝彈給了盧峻不小的靈感,直接就在炮尾處開出了一個拳大的洞來,打上螺紋,用大號的螺絲封緊,雖然火炮的爆炸會讓螺絲越來越緊,但是卻使用的專業的工具,可以輕易的拆卸,只要擰上五圈就可以將這個大青銅疙瘩拆下來,然後從炮口處倒倒水,用棍子攪動,將炮內的碎紙屑混合,再卸下青銅堵頭,髒水就會一起沖刷下來,再擰好,就可以直接開炮了,至於裡面潮溼根本就不怕,火藥包都是用蠟紙密封封,甚至扔進水裡片刻再撈出來都一樣使用。

一切都是理論,還需要驗證,所以盧峻很忙,忙得腳打後腦勺,孫陽也忙,忙著上一條新的五九式步槍生產線。

將步槍槍的槍托木工直接承包出去,角度、凹槽深度還有長度等,都是有標準的,標準化,流水化管理是自治區商業的特色。

而且這種承包絕不會只承包給一家木工工廠,而是直接承包給兩家或是三家,誰家幹得好,會多給一些任務,誰家幹得差,下個月會減少任務,直到質量上升,由競爭達到質量提升的目的。

子彈的製造也可以承包出去,比如紙彈殼的卷制,就有標準的標杆,在這樣的標杆上卷制,然後在前端抹上少量的膠將鉛製彈頭粘上,每十個多少錢,明碼標價,一般的家庭婦女都可以接上這種任務。

半成品返回軍工廠,再內部充入發射藥和引爆藥,再封好,然後放入專門的工具當中,浸入熱蠟當中,再涼下來,就是具有防水效果的子彈,從前都是使用天然蜂蠟的,到後來土煉油廠成立,可以分離出來比較混濁的石蠟之後,這種工業蠟代替了產量小,不確定的天然蠟。

只是在製造的時候,槍管,槍管,還他孃的是槍管,槍管這東西的產量實在太低了,只能增加人手,好在這種單一的槍管敲制哪怕從一個學徒到出師,也用不上一個月的時間,這就是單一工作的方便之處,不需要工匠做一個全部都拿得起放得下的高手,只要把自己這的工序熟練起來就行了,一根敲好的槍管,甚至連內部的高碳鋼金屬棍都不用取出來,直接進入下一道工序。

真正有技術含量的,是槍管的後處理,就是槍管的內部處理,而鑽頭則是核心技術,沒有這種鑽頭加工,要想加工出來一根合格的槍管,那種成本足以讓人發狂,造槍有一半的成本都在這裡呢,一根鑽頭能用十次左右,而從八星城鋼鐵廠訂購的價格就高達一百貫,一名熟練的技術工人,至少也要三天才能加工出來一支合格的長鑽頭來。

後面還還有膛線的拉線刀呢,這東西的價格也不低,

本站所有小說均來源於會員自主上傳,如侵犯你的權益請聯絡我們,我們會盡快刪除。
上一章 報錯 目錄 下一頁
本站所有小說為轉載作品,所有章節均由網友上傳,轉載至本站只是為了宣傳本書讓更多讀者欣賞。
Copyright © 2025 https://www.kanshuwo.tw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