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原這個地方,簡直太他媽的好了,進是太行山,退是呂梁山,簡直就是一個拖死蒙古騎兵的亂仗之地,而這種亂仗,正是北伐軍得以至勝的最大優勢。
孫陽並沒有掉以輕心,蒙古大軍不會放棄太原這個重鎮的,必然會再度調頭壓回來,而現在若是再使用之前的類似於示弱求和的招數肯定是不管用了,所以只能使用武力,進行武力對抗了。
辦燦的訓練營不停的訓練著新兵,亂世之間,無論是為了當兵吃糧,還是為了華夏文明的光復,從不缺乏當兵的人,而且自治區當兵待遇還好,吃得好穿得暖不說,每個月還有軍餉可拿,而且都是按時發放,絕不拖欠,這也是北伐軍能夠一直撐到今天的原因,自治區幾乎收入的大半都劃到了軍費當中。
而太原一戰而克,更是讓自治區上下底氣十足,伸手向大宋方面要起錢來也理直氣壯,反正你們打不過蒙古人,還不如給我們多創造一點勝利的曙光呢。
北伐軍用一種極其變態的速度在擴張著,而且新兵從訓練營走出來,加入到正規軍當中,先在軍隊裡適應個十天半個月,然後就會由各部隊以老兵三分之二,新兵三分之一的數量一起拉到前線去,甚至一直打到太行山的另一側,直撲石家莊,河北重鎮石家莊幾乎成為了北伐軍的練兵之地,老兵帶著新兵打上幾仗,死上幾個人,無論是勝是負,然後帶著部隊後撤,再交給後面上來的部隊,石家莊幾乎是日夜不停的受到著部隊的打擊,而後勤線則交給了輪訓的部隊進行嚴防死守,再加上範虎的龜殼子式的防禦式運送,幾乎讓蒙古人找不到任何漏洞可鑽。
而北伐軍每擴張到一地,都是在此地以工代賑,修建起一條條灰色的水泥路來,加裝了軸承的車子在這地方跑起來飛快,而且還不顛簸,佔事稍定,這些民夫們帶著錢返回家園的時候,已經有了一些底氣,而戰爭過後,非但沒有影響到各地的民生,反而起到了極大的促進作用,高標準的收費公路的修通,便得商家可以在最短的時間把貨物運送出去,走慣了自治區平滑的水泥路,現去走那些泥石的官道,簡直就是一種痛苦。
孫陽帶著北伐軍將太原通往石家莊的公路補給線修得滴水不漏,物資從太原裝車,用跑得更快的馬車,日夜不停的沿著公路賓士,八百里通道,用不上兩天就能趕到,比蒙古騎兵騎在馬上在野地裡的奔行速度都要快,這可是裝著貨物的重車啊。
而這種公路的修建,也使得水泥廠修得幾乎遍地都是,公路的修建結束之後,這些水泥廠同時還承擔著向地方提供水泥,用水泥蓋起房子來,或是修建鄉間的道路也是一個不錯的選擇,而且這些水泥廠都屬於優惠式的產業,只收很少的稅,真正的大頭是在流通環節當中上交的五十稅一的稅收。
雖然水泥的製造並不複雜,但是其中關鍵的新增劑配料卻是從自治區最重要的軍工重鎮八星城提供而來的,沒有這些新增劑,燒出來的只能是石頭沫子,根本就不具有水泥強韌的抗力。
圍攻石家莊的北伐軍部隊一增再增,從原來的五萬一直增加到十萬,然後是十二萬,到最後,達到了十五萬的頂峰,而且多數都是步兵,這十五萬的步兵當中,有十萬是訓練營裡走出來的新兵,他們屬於在老兵的帶領下在前線打硬仗的。
而石家莊之戰也牽動著整個局勢,蒙古人從各地不停的抽調著精銳兵力向石家莊增援,而北伐軍方面只是向前線運送著大量的軍事用品,罐頭,軍糧,箭支還有火炮等必須品,前線做戰指揮完全由劉基負責,而孫陽則周旋於大宋方面派來的官員之間,現在北伐軍已非吳下阿蒙了,宋朝方面從原來的七八品一直派到現在的正二品,甚至連文瑞都接到了聖旨,要到自治區來公幹。
而這一切,都取決於北伐軍的數場大勝,從五十九騎出漠北,一直到現在打下陝西根據地,再打下太原,現在又兵出石家莊,就在石家莊南部,與蒙古人展開了一場曠日持久的磨盤戰,牽制了超過十五萬的蒙古精銳。
這可是步兵啊,十五萬清一色的步兵,牽制甚至是壓住了十五萬的騎兵,而且還不算那些新附軍和色目目人。
這其中功勞最大的當屬火炮了,青銅火炮的製造技術越來越成熟,八星城的軍工廠是拼了小命的在生產的青銅炮,現在前線軍中裝備的青銅火炮足足有一千八百門,而太原之戰已經證明了火炮集中使用對騎兵和步兵在遠距離上的強大殺傷力。
最主要的是青銅火炮的射程和精度要遠遠優於色目人為之驕傲的回回炮,在青銅炮的面前,根本就沒有回回炮施展的餘地,只要回回炮一露面,數十門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