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89部分(3 / 4)

小說:特戰傭兵 作者:塵小春

讓希特勒更為頭疼的是,德軍的進攻主要依賴於裝甲部隊的領先突擊角色,但是以德國的工業能力再也無法將坦克的生產達到質的突破,按照閃電戰之父古德里安將軍的要求,以德國在未來時間內所要達到的進攻目標,德國的軍工廠需要將坦克產量提高到800…1000輛/月,最低的標準也不能低於600輛/月,然而在希特勒的強烈要求下,仍管軍事工業的運作加了百分百的力氣,也只能將坦克產量提高到230輛/月,而戰前德國派到蘇聯的一個觀察團卻吃驚地發現,蘇聯僅一個坦克工廠在一天內所生產的坦克數量就達到了22輛,這種工業能力是德國望塵莫及的。而在燃料供給方面,德國已無法透過貿易手段購得大量的石油,最近的也是最容易的方案就是首先實現對巴爾幹和南歐的控制,德國需要保加利亞和羅馬尼亞的每一滴石油以維持裝甲和機械化部隊的執行。這裡要提到1941年春的巴爾幹戰役,義大利擅自對希臘開戰,儘管德軍的“馬裡塔”行動徹底肅清了英軍在巴爾幹地區的勢力,保證了德國對該地區的資源控制和運輸,但是,由於義大利軍隊的拙劣表現,使得德軍進攻蘇聯的時間不得不推遲近一個月,這間接地為今後德軍在對蘇戰爭中無法在預定時間內完成目標埋下了伏筆。

由於巴爾幹和南歐地區對德軍燃料供應的重要性,德軍對該地區的原則是扶植傀儡為主,軍事佔領為輔,這樣做的另一個好處是可以得到為德軍充當炮灰的僕叢**隊的戰爭支援。希特勒也同樣利用一些與蘇聯接壤的小國與蘇聯的矛盾,將他們利用,成為自己的盟友,典型的例子是芬蘭,嚴格來說,到了蘇德戰爭後,芬蘭的對蘇戰爭與法西斯侵略沒有必然聯絡,他們是真正的收復自己在1940年被蘇軍強佔的領土。而對蘇聯本身,希特勒清楚,要想將閃電戰達到最理想的條件,最有效的辦法就是麻痺蘇聯領導人的意志,使其放鬆警惕。德國不但與蘇聯簽定了有效期10年的《互不侵犯條約》,而且還與蘇聯加強了雙邊互助貿易,這些措施,使斯大林直到戰爭開始前的最後一刻,仍然認為德國的威脅只不過是嚇中唬人而已。

德軍本來就有取勝的機會;問題是希特勒和軍隊對戰略目標的選擇不同。希特勒深知戰略資源對國家和軍隊的重要性;因此不主張把兵力集中在中央集團軍方向;而是集中在南線;佔領烏克蘭的產糧區;頓巴斯的煤炭產區和工業基地;進而兵進高加索;佔領格羅茈尼和巴庫的油田。而軍隊更注重莫斯科的戰略地位;期望與蘇軍在莫斯科城下決戰;佔領莫斯科的榮譽是一個方面;更重要的是莫斯科是蘇聯的交通樞紐;佔領莫斯科就等於將蘇軍分割成南北兩個無法產生戰略協調的部分。

這兩個目標完成一個;蘇聯都將整體癱瘓;很可能斯大林被迫與德國談判;如果不是投降的話。問題的軍隊與希特勒在戰略上的分歧給了蘇聯活命的機會。1941年夏;如果古德里安裝甲軍直取莫斯科;以當時德軍進攻的勢頭相信蘇聯首都不過是囊中之物;佔領莫斯科對於蘇聯將是致命的。但希特勒卻命令古德里安向南旋轉;歸南集團軍群建制;配合南集團軍群進行了基鋪會戰,殲滅了蘇軍60萬人。既然希特勒已經將戰略目標放在南俄;古德里安就應該繼續留在南集團軍群;席捲頓巴斯盆地;直取羅斯托夫;進而佔領高加索南麓;以當時德軍的能力;這也不是問題。那麼這個戰略目標的實現對蘇聯也是致命的。可惜希特勒屈服於軍隊的壓力;命令古德里安裝甲軍歸還中央集團軍群建制;重新向莫斯科方向進攻。但寶貴的時間已經喪失了;綿綿的秋雨和可怕的隆冬來臨了,德軍的進攻成了強弩之末。在中央方向;雖然在維亞濟馬又殲滅了蘇軍60萬人;但攻勢不得不終止在莫斯科城下。而南線德軍也只到羅斯托夫;無力前進了。客觀的說;不能說希特勒的思維是錯的;也不能說古德里安和布勞希奇是錯的。錯就錯在沒有一個戰略行動是堅決的;在兩個戰略方向徘徊是兵家大忌!

二、德軍的武器配備及其在蘇德戰爭前的軍事行動

根據古德里安將軍的設想,德軍在未來戰爭中將具備兩種不同用途的坦克,一種是裝備反坦克炮的主戰坦克,另一種是裝備近、中距離射程榴彈炮的步兵支援坦克。這種設想最終形成潘澤爾III和潘澤爾IV型坦克。然而,由於《凡爾賽合約》的限制,德國不允許裝備裝甲車輛,使德國在坦克的設計上還處於不發達的程度,拋開無線電技術,就坦克的三項基本效能——火力、防護力、機動性而言,德國坦克,特別是在1941年以前,較比法國和蘇聯坦克在總體效能上要差許多,法國坦克雖然不重視機動性

本站所有小說均來源於會員自主上傳,如侵犯你的權益請聯絡我們,我們會盡快刪除。
上一頁 報錯 目錄 下一頁
本站所有小說為轉載作品,所有章節均由網友上傳,轉載至本站只是為了宣傳本書讓更多讀者欣賞。
Copyright © 2025 https://www.kanshuwo.tw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