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對於渙散的軍心乃是十分有利的。再者謙王在屬地的時候,似乎還有率兵攻下山匪山寨的事蹟,放在平常乃是再稀鬆的事情,如今卻被多次提及,成了謙王有為帥之才的證據一般。
除了太子一系和謙王的勢力,朝中自有人是兩不沾邊的,誰的面子都不給,而是忠於當今的天子。這類大多都是資歷頗深的老大人們,見太子一系和謙王一系吵得不可開交,乾脆誰也不支援。
梁帝被這三方吵得頭疼不已,在他看來,北疆那點騷亂還真當算不得什麼,但事關青州府的安危,他也不想被天下的學子噴的焦頭爛額。平日裡一個諫臣就能讓他處處不暢快了,若天下的讀書人都來指責他,哪怕是梁帝這種肆意妄為的人,想一想也只覺得發憷。
“肅靜!朝堂之上不可喧譁!”
一旁的太監見龍椅上的帝王露出不耐煩的神情,忙上前半步,揚聲示意眾人安靜些。
眾人安靜下來了,梁帝才開口,“既然眾卿對主帥之事難以達成共識,那便乾脆放到檯面上來議。方才太子說要舉薦誰來著?”
太子頂著眾人的目光出來,拱手道,“回父皇,兒臣舉薦易老將軍。易老將軍乃是經驗豐富的老將,必能將蠻子趕出北疆。”
“哦。”梁帝態度不明的點點頭,然後看向次子謙王,“你方才說要自薦前往北疆?”
謙王也拱手向前一步,道,“兒臣願為父皇之刃,掃盡北疆之亂,護我大梁安寧祥和。”
這話說的,大義凜然,聽得不少人微微有些動容,連太子都暗暗罵了一句“做戲”,倒是龍椅上年老體弱的帝王眯了眯眼睛,似乎沒被這話打動。
覃九寒看了看上首的梁帝,按他對梁帝的瞭解,恐怕相較於一直不得他喜愛的謙王,還是太子更得他心。
果然,就見梁帝搖搖頭,道,“千金之子戒垂堂。你是朕的兒子,如何要以身犯險。再者,山寨同北疆到底還是大有不同。你若是有你皇叔那般英勇,那朕才放心允你去。這事不必再提。”
這話說的,擺明是要同意太子的舉薦之人了,也就是易老將軍。
然而被舉薦的易老將軍也是內心無奈,他如今乃是高齡,多少年未領過兵了,他倒不是怕上戰場,作為軍人,馬革裹屍才是他心中最好的歸宿。他怕的是成了梁朝的千古罪人,說實話,這仗若沒有十之七八的把握,真的沒人敢接手。
好在,梁帝正要開口的時候,落了下風的謙王卻是搶先道,“易老將軍高齡,已到了養老的年紀了,北疆苦寒,恐怕易老將軍難以適應惡劣的氣候。”
梁帝先是嫌棄他多嘴,隨即仔細一想,再看向鬍子花白的易老將軍,也是一皺眉,正猶豫不決的時候。一向和太子不和的欽天鑑站了出來,淡淡一句,“茲事體大,還望聖上三思。”
欽天鑑一向說話很有分量,梁帝也著實猶豫了片刻,正在這時,一直未曾開口的榮王卻是上前一步,單膝跪地,“臣弟願出戰。”
榮王如今早已過了而立之年的年紀了,但大概是多年的武將生涯,讓他顯得格外的英勇,無論是和龍椅之上的兄長梁帝,還是同一旁針鋒相對的兩個侄子,都截然不同,好似不是梁家人一般。
他一開口,原本還不表態的保皇派們一下子都眼睛一亮,數個就直接站出來支援榮王了。畢竟比起年老的易老將軍和只有屈屈攻下山寨戰績的謙王,榮王卻是實打實立下汗馬功勞的,如今也正是身強體壯的年紀,讓他去北疆,可算得上是個好選擇。
梁帝那裡還猶豫著呢,自知大勢已去的謙王先站了出來,堅定表明了自己支援榮王皇叔的立場。比起讓太子一家獨大,顯然是讓這個無關皇位的皇叔去,要好得多。
太子雖心有不甘,但亦是抱著同樣的想法,讓皇叔去,總好過讓謙王搶了功勞,心中恨恨面上卻是一派謙卑的支援了榮王。
主帥既然定下來了,那剩下出戰的將領自然成了眾人塞人的好機會了。主責都有人擔了,剩下派出去的,可就是實打實去撈功勞的了,敗了不需要擔責,勝了卻是要論功行賞的。當然,在場的眾人也從未想過會敗。
最終,太子一系總算是塞進去好些自己這一邊的人,好些都是初出茅廬的各家公子,背後自然是各個家族勢力。子孫出仕,這些家族才會更賣力。
主帥定了,自然也就沒人和太子對著來了,唯一想要和他對著幹的謙王,卻因為到底不受聖寵而偃旗息鼓了。
覃九寒得知自己要出征的訊息,是在三日之後,他是萬萬沒想到,太子居然能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