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震山心頭湧起一股莫名的激動,他知道,太子馬上就要成為皇帝了,或許他也猜到了曾皇的真正死因,但這並不重要,因為他只忠於太子一人,太子繼位稱帝,也就意味著他的官位也要發生天翻地覆的變化。
白震山正要離去,曾紀澤又交待道:“你立刻將黃駿和那些伺候皇上的宮人統統抓起來,全部殺掉,一個都不許留,記住了嗎。”
“末將知道該怎麼做。”白震山領命而去。
曾紀澤冷峻已久的臉,這時才露出得意的笑容。
皇上歸天的訊息很快傳遍了京城,給剛剛恢復平靜不久的南京又一陣波動,不過僅僅也只是滄海一朵漣漪罷了,皇上病重已久之事是眾人皆知,受了這一場驚嚇昇天也是合情合理,雖然民間有所猜測,但很快便被皇登基的喜慶訊息所平息。
公元1866年5月1C日,太子曾紀澤在百官的擁戴下,於大明高祖文皇帝靈前繼位,改次年為大興元年,立劉氏為皇后,遍賞文武,大赦天下。
一個月之後,曾紀澤又率百官前往天壇祭天,儀式結束之後,在群臣面前,他當眾宣佈了新皇的第一份聖旨,名為《五條誓約》:
興議會,萬機聽於公論;
二,上下一心,大殿經綸;
三,皇族與公卿同心,以至於庶民,須使各遂其志,人心不倦;
四,破歷來之陋習,立基於天地之公道;
五,求知識於世界,大振皇基。
茲欲行我華夏所未有之變革,朕當身先率眾誓於天地神明,以大定國是,立保全萬民之道。爾等亦須本斯旨趣齊心致力!復我華夏漢唐之威!
這五條誓約代表著曾紀為這個國家所擬定的變革基本國策,多年以前,他就醞釀於心,卻由於權力的不足,一直未能有效實行。而今他身處九五之尊,手握著至高無上的權力,直到這個時候,他才能放開手腳,全面的推行他的變革大業。
天壇宣佈《誓約》之後,曾紀澤隨後下旨,令將其昭告於天下,並附註更詳細的解釋,以叫天下臣民,哪怕是目不識丁之輩,也能體察天心。
所謂《五條誓約》,無非是再一次強了全國上下要緊密的團結在以曾紀澤為核心的皇權周圍,開拓進取,求知創新,以一種前所未有的進取精神,重振華夏。這與曾紀澤之前所倡導的變革之策本無區別,不同的是這一次曾紀澤利用他的權力,將這一目標上升到了國家的高度,從此以後,大明的任何舉措,都將圍繞著這五條誓約來執行。
接著,曾紀澤便選拔了中央與地方的一批重量級官員,赴歐美考察與學習,主要目的是讓他們開闊眼界,轉變思維,從而為他下一步的深入改革減少了阻力。
這個龐大的考團集合了大明政府掌握實權的接近三分之一的官員,他們先後訪問了美英法德俄五個國家,歷時五個月,考察的內容包括各國的政治、外交、法律、軍事,以及經濟文化風俗等方方面面的情況。
可以說,一次考察團所經的國家,乃是當今世界最強大的五個國家,這些經歷了資本主義工業革業洗禮的國家,給這些尚懷有保守之心的大明重臣們以極大的震撼,很多人的觀念,均因這一次考察而發生了巨大的改變。
當考察團順利歸國之後,直隸省長李鴻章就立即給朝廷上了一道摺子,其中言道:
大明若想追趕上列強,必須全方位的學習他們,發展經濟是使國家富強的根本途徑,而推動工商業的發展則是發展經濟的首要任務。
同時,還當改革大明的律法,移風易俗,改革文化教育,學習西方軍事體制,並從本國國情出發,效法歐美各國先進文明和成功經驗。
最後,李鴻章認為,歐美各國,尤可取者,以普魯士為第一。
李鴻章洋洋灑灑上的萬字的進言,令曾紀澤對他著實刮目相看,而之後如雪片般飛來的各方變革的呼聲,更是令曾紀澤欣慰不已。
曾紀澤決心鑑借普魯士的國家體制,在保障民權,聽取民心的情況下,又保證了皇權的不可動搖。
他並沒有腦子抽筋搞什麼摸著石頭過河式的白痴改革,同樣也不認為學習他國就是恥辱,因為幾千年前孔子就曰過:不恥下問。
什麼走自己的路,什麼特色,什麼國情,都是扯淡,拿整個國家的前途與命運,拿無數人的生命與財產來做所謂的“不斷的探索”,失敗了,一句“就當交了學費”就糊弄過去,這才是世上最不可饒恕的犯罪行為。
如果有人勸曾紀澤不要盲目學習西方,外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