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只怕從此會落下病根。俞涉也傷勢不輕,估計也要數月靜養。而讓何晨惱火的晏明這廝,本來何晨想痛罵一頓,不過看到他身上到處是傷後,硬生生忍住了。怎麼說還是自己人手不夠用啊。不然怎麼能把這麼重要的事情委任晏明這個老粗去做?何晨深有感觸。
何晨又在香山待了數日,等太后答應的東西到位,荀攸與田豐來報到後,便開始緩緩撤向轘轅關。
路上何晨看出荀攸有些悶悶不樂,顯然是因為被調離京都有些不爽。到是田豐不甚在意,自從何晨怒殺中常侍,他便另眼相待,引為知已。兩人時常高談闊論,這關係越發熟絡。只是何晨言談中有所控制,暫時也沒準備和他們多說什麼,只待董卓做亂,十八路諸侯進京,中原大亂,諸侯爭雄,到時候要收服他們死心塌地為自己所用,那可要容易多了。
京都一役,何進身死,閹黨被誅,中原動盪,朝野震驚。拍手稱快者比比皆是。百姓奔走相告,有志之士皆連醉數日,大呼:“大漢振興可期”。何晨聲名更是扶搖直上,各種褒獎紛紛踏至而來。皇甫嵩贊其為當世之虎將;碩儒荀爽稱為明義之士;一時間關於何晨的謠言四起:有人稱何晨身高丈尺,青面獠牙,徒手千斤;又有人言何晨為殺神降世,煞氣沖天;又有人信誓旦旦何晨三歲能文,四歲能詩,是為人中之龍;但無論怎麼謠傳,何晨敢以區區三百死士,就衝擊皇宮,怒殺中常侍,鐵證如山般的事實,成就了忠義、耿直之名。哪怕有人持不同意見,視為叛逆、不敬之舉,都有如大海中的水滴,翻不起一點點波瀾。
這一戰,雖然損失慘重,但對於何晨的好處實在無比巨大。各種獎勵不說,光是這名聲,以後讓他行事就方便了不知多少。
而此時的何晨,已領著殘兵退回宛城。
回到宛城時,無數百姓、士家子弟皆自發出城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