顯波不便出面的。包括李明德和薛貞在位時對王拓也敬重三分,一來他是一品。二來錦衣衛確實無孔不入,三是皇上信任他。
但王拓對於朱顯波想把李自成留在京城的想法還是感到吃驚,大家都是聰明人,李自成的特長是軍事。他這樣的將領駐守邊疆,率軍出征那是順理成章。如果皇上執意要留他在京城,或者是年事已高,皇上心疼他。還有一種可能就是皇上不信任了,留在身邊好控制。但王拓不確定朱顯波的意思,只得接著問。
“皇上的意思是?”
“李自成屢立戰功,自己又不缺錢。而且朕有意與他坐兒女親家。所以不希望朕的子女與小惠郡主一樣跟著姚啟聖東奔西跑。”
“吾皇仁德,李自成一定會感恩戴德更加努力的為朝廷出力。”
“不過兒女親家的事情,皇后娘娘和貴妃娘娘似乎還有想法。朕還沒最終定下來,所以暫時不要對外宣揚。這些皇子、公主們朕從小管的比較少,所以還是尊重兩位娘娘的意見。”
“吾皇聖明,微臣還有一事,不知當講不講?”
“你我君臣還如此客氣作甚?”
“微臣自進京以來一直受到皇上的照顧,從三品直接晉升到一品。但朝中許多大人雖然掌管一部,卻始終無法在官階上再進一步,比如禮部、戶部、禮部、工部等幾位尚書大人。皇上自己登基一來,南征北討,疆域前所未有之廣闊。廣施仁政,四海昇平。皇上乃朝廷之福祉,百姓之幸根。
但諸位大人這些年來盡心盡力跟隨皇上、鞠躬盡瘁,應該得到獎賞。雖然他們不缺錢財,但朝廷的爵位對他們來說也許比任何金銀財寶都來得珍貴,皇上何必借封賞李自成之際,同時加封其他幾位大人。一來消除李自成的猜疑,二來撫慰諸位大人。”
“不錯,王拓再也不是剛入錦衣衛的那個王拓了。這個主意不錯,朕立刻令吏部去辦?”
“微臣是常年跟隨在皇上耳濡目染,如有什麼進步的話也全是拜皇上所賜。”
“又來了,李自成也回京了,你安排下去,朕不希望這個時候有人彈劾他朕卻不知情。朝中百官有什麼異動要儘快稟報。”
“微臣遵旨!”
朱顯波不得不承認,現在的王拓對於官場政治,已經十分老練。他基本上看出了皇上的心思,也給他出了一個十分不錯的主意。只要是群臣封賞,李自成也就不好拒絕。那麼留李自成在京城也就順利成章。
於是朱顯波召來任的吏部尚書周青書,把自己準備加封諸官的想法說了說。周青書很是激動,這對吏部來說可是頭等大事。
“你下去整理下,朕自登基以來朝中京官們的功績,朕想趕在過年之前冊封,讓大家過一個喜慶年。”
“微臣明白,朕一定會盡快整理好。”
“還可以附上吏部的意見。”
“這。。。”
“先從三品以上的開始落實,過了年之後再考核四品一下的京官和個地方官員。”朱顯波一來向發揚下民主,二來也看看這周青書看人準不準。換做平時,二品以上大員對吏部來說那是可看不可管的,這些人都是皇上欽點。最多和首相等幾個重臣商量下。
“皇上,微臣只是個二品官員,對朝中京官點評只怕不妥。”
“你是禮部尚書,就管官員考核的。而且朕是讓你寫出吏部的建議,朕不會給其他大臣看的。就你我君臣二人知道。再說了,朕也不是讓你拿最後主意。”
“微臣遵旨。”
皇上讓他拿個意見出來參考,這已經是十分信任他了,周青書當然不會再扭捏。
而李自成不等朱顯波特批的三天假過完,回京第二天下午就求見皇上。朱顯波只得讓他來見。
再次見到皇上的李自成明顯成熟穩重了許多,君臣二人心中難免也有許多感慨。從周至會戰一直說到了,兩人合作引蛇出洞。
“愛卿率軍東征西討,為大明開疆擴土,辛苦了。”
“微臣惶恐,若不是皇上當年饒我一命,自成哪能活到今天。吾皇英武神明、勤政愛民,比起皇上日理萬機來,微臣只是盡了一些臣子的本分而已。”
“自成啊,還記得當年朕和你夜觀星象討論天下大事嗎?”
“臣日日不忘皇上鴻浩之志,吾皇不惜以萬金之軀遠征馬六甲、親赴日本。做臣子的豈能忘記皇上的大事。”
“嗯,這些年來,你確實充分展示了你的軍事才能。但是朝中也有些人以為自成你過於殘暴。其實他們那裡知道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