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35年到1936年的中國劇變,對英國的傷害極深。除了在中國的投資和利益全部化為烏有外,更被美、德、蘇三國聯手在國際金融市場上狠宰了一刀,中國利益全失,干涉戰爭慘敗,金融市場又被人“剪羊毛”,三場大失血下來,大英國現在連在西班牙玩小規模的“干涉攪屎”遊戲都感覺力不從心了。更讓英國政府感到害怕的是,在去年遭受的金融狙擊中,他們看到了美國的陰影。
一想到美、蘇、德三家有可能聯起手來,在這個經濟危機的艱難時代,在大英帝國最虛弱的時代聯手向其龐大的殖民地動手,唐寧街的議員們個個就連睡覺都不得安穩。因為在中國問題上一系列的政治、軍事甚至經濟上的連續失誤和慘敗,英國保守黨首相斯坦利。鮑德溫已經於1937年二月被迫提前下臺。現任的英國首相是歷史上著名的“慕尼黑陰謀”的謫造者張伯倫,他一上臺後政治主張就是大英帝國從西班牙抽身。
此時的德國人,也已在西班牙這兒得到了自己想要的東西,正準備逐步撤出西班牙,英國人的要求正中下懷。那艘運往蘇聯的潛艇上,裝了足足二百一十噸的黃金,被炸沉之後,西班牙共和軍手中的黃金只剩下不足百噸。事後蘇聯人雖然也在追查那個失蹤潛艇的下落,但是由於沉船時地中海上並沒有一艘德國軍艦存在,蘇聯方面倒沒有懷疑到德國身上。
表面上,德國假意地拒絕退出,英國聯合法國步步相逼,德國藉此提出召開德,法,英,意,蘇五國會議,英國人同意了這個提議。
德國人的提案是全體外國勢力退出西班牙,讓西班牙人自己解決。這一要求和英國政府相差不遠,倒是眼高手低的義大利人表示反對,法國人沒有意見,而蘇聯人則還死盯著西班牙人手中殘餘的黃金不放,藉口在英法意停止對弗朗哥支援之前絕對不會中止對西班牙的支援,所以幾方在倫敦的嘴皮官司還有得打。
而在同一時間,列寧格勒的“三巨頭”會議也正在召開中。
列寧格勒的“三巨頭”會議,討論的是數年後的世界大戰暴發後,中蘇德三國瓜分世界,嗯,不對,應當是中蘇德三國將無產階級革命向全世界輸出的議題,該議題其實是1934年的基爾會議的延續。
1934年基爾會議,當時的主角是蘇德兩家,當時雙方的“聯盟”不過是彼此心懷鬼胎互不信任下的“虛假聯合”。但到了1937年,隨著中國革命的勝利,蘇聯外部戰略環境的巨大改善,以及不久前林漢和斯大林成功的會面,三國之間的信任程度有所上升,三方間想要建立“真正聯盟”的意願一下子大了起來。
林漢沒有參加這個會議,但李華梅和漢娜都以翻譯的身份出席,這時的他已回到德國船廠的本體格奈森瑙號戰列艦上,運用能力加快這艘四萬噸級戰列艦的建造速度。
第217章列寧格勒陰謀
1937年五月那幾天,列寧格勒的“三巨頭會議”,三個“邪惡的社會主義惡棍頭目”聚會見面時,到底談了些什麼,在未來的幾十年裡一直都是不解之迷。
該會面由於高度保密,直到1940年第二次世界大戰暴發後,才被某些人捅出來。但具體情報始終不詳。人們只能事後透過中、蘇、德三國的外交和軍事戰略的變化,大抵地推算出他們當年大概是進行了一番瓜分世界的談判,而共同的目標,就是衰弱中的大英帝國。
第二次世界大戰結束後,著名的喜劇大師卓別林拍了一部電影諷刺這次的三巨頭見面。
自從1935年卓別林被林漢誘拐拍了一部《戰爭之王》,名為反戰片,結果卻在製片人“剪刀手”的作用下,變成了替軍火商打廣告的宣傳片。從那以後,卓別林就對德國再沒有啥好印象。
在這個歷史被嚴重扭曲的時代,由於漢娜對卓別林在熒幕上的形像很象希特勒毫不在意,甚至鼓動他在《戰爭之王》裡模仿希特勒的形象,導致卓別林也失去了“腦洞大開”,靈機一觸想出經典喜劇電影《大獨裁者》創意的機會。
二戰暴發後,中蘇德三家,打著“反殖民主義的旗幟”,實則是聯手針對英國,為瓜分其殖民地發動戰爭,為自己“爭奪陽光下的地盤”,如此行為,和一戰時各國社會主義者都為本國效力做法可謂換湯不換藥。
這種“民族主義”勝過“社會主義”的行為,讓卓別林大失所望——或許他本來就是一個葉公好龍的“社會主義愛好者”。
失望之餘的卓別林,在聽說了“列寧格勒陰謀”的存在後,倒是靈機一觸想出一幕政治諷刺電影的題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