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一刻,蒙巴頓的心情複雜之極,因為他即將要說的每一個字都代表了大英帝國的衰敗,而且是無可救藥的衰敗。
蒙巴頓方案公佈:英屬印度分為印度聯邦和巴基斯坦兩個自治領,分別建立自治政府;巴基斯坦由東巴基斯坦和西巴基斯坦構成;王公土邦在“移交政權”後享有獨立地位,可分別談判加入印巴任何一個自治領……
――――
白宮裡,一片輕鬆和愉快。
今天,國會參眾兩院透過了國務卿馬歇爾提出的援助歐洲計劃。
對美國的國家利益,馬歇爾提出的援助歐洲的計劃有政治上和經濟上的雙重重大意義,透過是必然的,但是,杜魯門不是羅斯福,雖然同樣是美國總統,杜魯門掌握的權力和羅斯福是不能比的。
任何提案進入參眾兩院,實際上,說好聽的是利益博弈,難聽的就是分贓,杜魯門和羅斯福的權力差異最大的體現就是對參眾兩院的影響力上。
分贓,不僅僅在民主黨、共和黨兩黨之間,兩黨內部也有分贓的問題,所以,非常麻煩,尤其是涉及重大利益的時候,那就更麻煩。
馬歇爾計劃涉及的利益是美國建國以來最大的一次,所以,博弈,那是激烈到了極點。
在政治上,馬歇爾計劃會極大地加強美國對西歐的控制,而在經濟上,更是勢在必行。
現在,美國經濟的強盛過頭了,
強盛自然是好事兒,但太強了就可能會變成壞事兒,對美國這樣的自由資本主義國家尤其如此。
大戰之後,全世界一片蕭條,美國生產的東西沒人買,而這對美國人,尤其是對那些大大小小的資本家而言,是必須解決的問題。
何況,問題比這還要嚴重的多。
因為戰爭,美國的產能不僅嚴重過剩,積壓的戰爭物資更是堆積如山。如果這個問題不解決,一個不好,大蕭條、經濟危機可能也就不遠了。
所以,透過是必然的,但問題是時間。
時間,有兩方面的意義。
第一重意義是人道上的。
持續的轟炸使歐洲絕大多數大城市遭到了嚴重破壞,特別是它們的工業生產。
歐洲大陸上的許多著名城市,例如華沙和柏林,已成為一片廢墟,而其它城市,如倫敦與鹿特丹,也遭受了嚴重的破壞,這些地區與經濟生產相關的建築大多化為一片瓦礫,數百萬人無家可歸。
不僅如此,更嚴重的是戰爭造成了農業生產的極大損失,歐洲,尤其是西歐,面臨了普遍的飢餓。而且,四六年和四七年,歐洲西北部經歷了罕見的寒冬,又使這一情況更加惡化。
還有,戰爭期間,受破壞最大的是交通運輸設施,鐵路、橋樑以及道路都成為了對方空襲的目標,進行運輸的商船也常常被擊沉,而這就使得某些地區即便有餘糧也不能及時運到需要的地區。
這是馬歇爾的援助計劃在人道上的時間意義。
單純人道上的意義當然沒多大的意義,但要是和政治聯絡在一起,那人道的意義就極其重大了。
第二重意義是政治上的。
在政治上,馬歇爾計劃有雙重意義。
美國當然不是菩薩,援助計劃是有極其明確的政治目的的,如果在平時,各國政府是不會輕易就範的,但在目前的情勢下,如果美國提出援助計劃,那即便某些國家的政府非常不願意,但面多民眾的壓力,也不得不就範。
老百姓知道什麼?老百姓不會知道美國要控制他們的國家,老百姓只會把美國當作救星,而這自然會反過來作用到其國家政府身上,有利於美國達到控制歐洲的目的。
還有,西歐控制在美國手裡,東歐控制在蘇聯手裡,以前,東歐是西歐的糧倉,實施馬歇爾計劃之後,因為制訂了苛刻的條件,絕對會把東歐和蘇聯排除在援助計劃之外,這樣一來,要是西歐在美國的援助下,日子越過越好,就勢必會影響蘇聯對東歐的控制,所以,蘇聯就會切斷東歐和西歐之間的聯絡,尤其是糧食供應,而這就必然會進一步加強美國對西歐的控制。
最後,更為嚴重的還有**。
在法國和義大利,戰後的普遍貧窮為**勢力的增長提供了充分的養料,而這些國家的**在本國戰爭期間的反抗鬥爭中起到的重要作用,又使其聲望急劇增長。
在這些國家戰後的選舉中,**取得了普遍性的成功,在法國,法國**甚至一度成為了議會第一大黨。
凡此種種,都使得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