對這個藉口,蔣介石總覺得哪兒有點不對勁。
' '
三一四章 中蘇北京友好條約
三一四章中蘇北京友好條約
羅斯福同志很急。
但是,羅斯福同志急也白急,屁用不頂,對中國人和蘇聯人之間的事兒,他們根本就插不上手。
這著實是氣悶。
他們手裡的紅蘿蔔一大筐一大筐的,可等著要他們紅蘿蔔的人,不論是中國人,還是蘇聯人,都根本不鳥他們。
在這個世界上,把世界局勢看的最清楚通透的,除了韓立洪之外,那就是羅斯福了。
韓立洪看的通透是因為他知道歷史,而羅斯福看的明白,是因為在這個時代,除了韓立洪,他是唯一下棋的人。
羅斯福的困境和丘吉爾的困境一樣,他們都要確保德國進攻蘇聯,但又不希望蘇聯垮掉。
所以,為了確保德國進攻蘇聯,他們在德國發動進攻之前,有些事兒就不能做,但為了不讓蘇聯垮掉,他們又希望能做某些事兒。
他們希望能做的某些事兒,要靠中國人,具體地說就是靠黑神軍,他們希望黑神軍能把日本牽制住。
但是,不管他們手裡有多少筐紅蘿蔔,在這件事兒上,他們能做的都只能是希望,除了希望,其他的他們毫無辦法。
而最令羅斯福苦惱的是他看不透黑神軍,他絲毫也摸不到黑神軍的脈絡,不清楚黑神軍下一步會怎麼做。
談判的聲勢造的這麼大,誰弄的查不出來,但在羅斯福看來,最大的嫌疑人就是黑神軍,因為,毫無疑問,中國已經藉此完成了戰爭動員。
黑神軍會趁機收回東北,這沒有疑問,讓羅斯福揪心的是黑神軍有多狠,能狠到什麼程度?
或者,也可以換一個說話,就是黑神軍可以利慾薰心到什麼程度?
如果黑神軍不管不顧,真黑到非逼著蘇聯人吐出那些土地不可,那就真的危險了。
中國人或許不會這麼不管不顧,中國人一定會想把握一個平衡點,但這個平衡點是動態的,而且是急劇變化的。
何況,平衡點在哪兒,這跟各人的眼光有關,而眼光,又是最不好評估的。
中國人怎麼做,誰也不知道?設身處地,羅斯福完全可以下一個判斷,就是中國人自己都不知道,因為這其中參雜的利益算計太多。
羅斯福著急,是因為戰局瞬息萬變,中國人的作用可能很小,但更可能事關蘇聯的生死,而蘇聯一旦完了,那美國也就危險了。
或許,是時候了,應該逼迫日本向他們開戰,但是,太早參戰不符合美國的利益,美國參戰的時機最好是中國人、日本人、蘇聯人、德國人、英國人都打的精疲力竭的時候。
羅斯福做事很少有猶豫的時候,但這一刻,他把筆拿起來,想了半天卻有放下了。
――――
韓立洪嘆息,他不明白,德國明明已經在其東部同蘇聯的邊境上集結了一百九十個師、共約五百餘萬人,三千八百多輛坦克,五萬門大炮和五千一百多架飛機,但是,蘇聯對此就是毫無反應,沒有一點戒備。
這真是不可思議之極
蘇聯西部邊境的各軍區,軍以上的司令部還都駐紮在城市裡,部隊也照常進行野營訓練,前沿各師的陣地上只有個別連隊值班,各軍區的通訊部隊仍在參加國防施工,野戰炮兵和高射炮兵照常在射擊場打靶或在軍區集訓,蘇聯空軍的飛機也多集中於少數幾個機場上。
這麼大規模的德軍部隊陳兵在國境線上,斯大林為什麼就毫無反應?如此離譜的事兒僅僅是肅反運動造成的後果嗎?
韓立洪百思不解。
韓立洪百思不解,莫洛托夫也有不明白的地方,他不明白是中國人太蠢,還是有什麼他不知道的隱秘。
中國人對談判非常耐心,沒有絲毫急躁和不耐,在莫洛托夫看來,中國人簡直就是在配合他們演出,而且不要任何報酬。
對日本往滿洲增兵,蘇聯剛開始很緊張,但隨後,他們就放心了,日本是往錦州以及大小淩河一線增兵,是為了防範中國人。
在氣氛極其友好的談判氛圍裡,時間來到了一九四一年的六月二十二日。
歷史以它固有的韌性滾動著,這一天,凌晨,…三十分,在北起波羅的海﹑南至黑海的一千八百多公里的漫長的邊界線上,德軍以北方、中央、南方三個集團軍群向蘇聯發動突然襲擊。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