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這場爭持中,顯然,黑神軍的態度至關重要,最後,黑神軍支援了地方實力派,但是,不是全面支援,而是有條件的支援。
黑神軍支援建立虛位中央政府,最大限度地增加地方自治的權力,但是,為了保證各自治省維持最低的底線,黑神軍提出一些限制性條件。比如搞分裂、明目張膽出面國家利益等等,要給予最嚴厲的處罰;再比如,如果出現重大惡**件,如餓死百人以上,當政的軍政首腦就必須永遠退出政府體系,且其子其孫,兩代之內,同樣不能進入政府體系。
這後一條,讓很多人牙疼,但又無從反對,因為就是各省內部,都有很大一部分人非常贊同這個。
這些贊同的人倒不是因為什麼正義感,他們贊同,是因為他們的實力大都相對較弱,如果有了這個,那他們上位的機會自然就大了。
何況,這還只是其中的一條而已。
這些條款一經正式透過,一個自治省內部想要什麼事兒都抱團,那難度就太高了。因為官場上動一個位置,那影響所及就是一大片,而且動的位置越高,影響的人就越多。所以,要是真犯到了,就絕不是幾個高層講好了條件就能按下來的。
可想而知,只要能保證有效的制裁,今後各省的內鬥必定層出不窮。
絕,太他**絕了,簡直絕出花來了
――――
中國的天空中,似乎到處都飄散著一股“錢”的味道,而北京尤其濃烈。
國民代表大會的籌備磋商,這幾天正在進行一場至為激烈的博弈:貨幣。
貨幣問題自然是極端極端要命的,對方方面面而言,其重要性僅次於地方自治的許可權問題。
各省都想自己印錢,但這不現實,所以,就要在貨幣問題上增加各省的權重。在這個問題上,各省的利益不是單獨的,而是一體的,因而有極大的話語權。
現在有兩種貨幣可供選擇,一個是南京政府發行的法幣,一個是黑神軍發行的龍鳳幣。
法幣和龍鳳幣各有優勢,法幣的優勢在於已經成功發行,受到了廣泛的認可,而龍鳳幣的優勢則在於黑神軍一言九鼎的信譽。
江浙財閥動用所有能動用的力量,進行各種拉攏、收買、遊說。實際上,動的不只是江浙財閥,美國人和英國人也動了,他們調動了一切能夠調動的力量。
書房裡,韓立洪腰桿筆直,閉著眼睛,靜靜地坐在椅子上。
盧文昭剛走。
他建立的金融帝國,張越明負責海外,而盧文釗負責國內,盧文釗剛才向他彙報了江浙財閥大肆活動的情況。
韓立洪在想貨幣戰爭。
一九三三年三月十日,國民政府改革貨幣制度,廢兩改元,廢除銀兩,統一使用銀元,目的是要建立銀本位制度,但美國人不想中國的貨幣獨立,於是,一九三四年五月二十四日,美國國會透過了總統羅斯福提議的《購銀法案》。
《購銀法案》透過之後,白銀由一盎司二十五美分急升到七十美分,幾乎一夜之間就漲了三倍。
銀價急升,對中國造成了兩個後果。
首先,是等於逼迫中國貨幣升值,這樣一來,就是國內賣的外國貨死便宜,而我們出口的貨死貴,對中國經濟造成了極其沉重的打擊。
其次,造成了中國白銀的急速外流,僅僅當年就流出了白銀兩億五千萬之多,這自然造成了貨幣的嚴重短缺,致使物價大幅下跌,百業蕭條。
這是美國對中國發起的第一次貨幣戰爭,而這次貨幣戰爭的後果還遠沒有結束。
逼不得已,必須發行紙幣來解決貨幣短缺的問題,但這時,國內的存銀已經不足以支撐貨幣的發行,於是,在一眾海歸精英的指引下,南京政府求助於洋大人。
海歸精英的確有本事,與英國人一拍即合,服侍的洋大人一路笑哈哈。
本來,南京政府讓英國人保證中國貨幣的穩定,等於是把金融主權交到了你手裡。這種好事兒打著燈籠都難找的,但就這種程度,不論是海歸精英,還是洋大人,那都是不怎麼滿意的。於是,南京政府把價值兩千五百萬英鎊的白銀運到倫敦出售,換成英鎊儲在英國作準備金,美其名曰維持法幣的穩定。
這個時代,英國人已經落伍了,它們玩玩中國人還可以,但強中自有強中手,能人背後有能人,時候到了,美國人就過來摘桃子了。
一九三六年五月,美國同國民政府代表簽訂了《中美白銀協定》,規定每盎司白銀按五十美分作價,向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