軌道空間站的建設,完成太空鐳射大炮在太空中的組網,完成徹底地對太空的佔領。
地球的外層空間,是蘇維埃的!
同時,另一個專案,也在緊張有序地進行著。
拜科努爾,是蘇聯最大的航天中心,除了執行發射任務之外,還執行更多的測控任務,這裡分佈著大大小小的五個測控站,和全球的其他測控站,聯絡起來,共同組成了一個龐大的測控網。
而現在,在一個測控中心裡,一些專家,正在看著電腦螢幕上那些複雜的資料,從中分析出航天器的飛行特性來,是否正常?
一名神態嚴肅的瘦高個子的男人,站在一旁,此時,他的心情是相當緊張的。
切洛勉,蘇維埃的航天專家,對他來說,登陸火星,就是他的後半身孜孜不倦地追求的目標,而現在,則是第一次的嘗試!
遠離地球的火星,和地球之間的距離可不是確定的,雙方的軌道都是橢圓。
從地球出發的火星探測器並非任何時候都可以發射,而是每隔2年零2個月才有一次發射機會,這樣的發射機會稱為發射視窗。這這種時候,太陽、地球、火星就會排列成一條直線,稱為火星衝,此時是發射火星探測器的好機會。
因為,此時火星和地球的距離才是最近的,當然,這個最近距離也是變化的,一般認為最近距離約為5500萬公里,最遠距離則超過4億公里。
如果這次發射成功,那就再等幾年,到下次的時候,也就是88年火星和地球的距離會再次最近,約5880萬公里。
無線電波的速度,是每秒30萬公里,所以,哪怕是已經快到了光速的無線電,也需要3分鐘的時間才行!
現在收到的訊號,是從遙遠的火星的三分鐘之前來的!
這次的實驗,非常重要!現在,己方還在接收的降落訊號,其實,火星探測器,已經降落到了火星上,或者已經墜毀了!
火星探測器!
當使用了核動力發動機,可以一直加速之後,火星探測需要的時間,已經大幅度縮短了,在一個半月到兩個月之間,就能夠造訪火星。
而現在的火星探測器,就是第一次的嘗試,從拜科努爾,被質子號火箭送上太空之後,脫離了地球,這顆火星探測器,靠著尾部的核動力火箭發動機,不斷提速,用了四十一天的時間,終於來到了火星!
被火星的引力捕獲之後,最重要的一個步驟,同時也是最危險的一個步驟,就是登陸火星!
哪怕就是在地球上,航天器的返回,也是相當危險的,在後世,哥倫比亞號就是在返航中出事的!
而在遠離地球的火星上,蘇聯的航天專家根本就不可能對探測器進行遙控,一切,都是按照程式設定來飛行的。
和地球一樣,火星有大氣層,探測器從131千米的高空進入火星大氣,時速高達每秒6公里,要在短短七分鐘的時間內,讓探測器的速度降至零,從而實現安全著陸。
這也是所有火星探測任務中技術難度最大、失敗機率最高的關鍵時刻,是名副其實的“黑色七分鐘”。
在初始階段,肯定都是靠降落傘來進行初期的減速,主要的步驟是在最後,和火星地面接觸時候的減速方案。
哪怕是在地球上,這也是最難的,比如,第一位上天的加加林,雖然從天上下來了,在最後階段,卻不是呆在飛船內的。加加林在飛船已經開啟了降落傘,離地面幾百米的高度上,被彈射座椅彈射出去,他自己乘坐自己的降落傘,最終落地的。
在國際上,對火星探測器的降落,主要有三種方案,一種就是氣囊緩衝。當著陸器在火星表面著陸前,包裹著陸器的氣囊充氣展開,這種著陸器,就像是蹦蹦球一樣,在火星上不斷彈跳,逐步降低高度,實現成功著陸。
不過,這種方案,只適用於輕質量著陸器的登陸。
另一種,就是著陸支架緩衝,利用反推火箭實現動力減速,同時,探測器伸出四個以上的支腿,支腿上有緩衝裝置,著陸就和阿波羅登月飛船一樣,這種方式適用於較重著陸器的著陸,同時可準確選擇著陸點。
另外一種,就是空中吊車著陸。
在後世,美國把3。6噸的好奇號發射到了火星,因為太重了,必須用特殊的方式。當這好奇號以每小時2萬公里高速進入火星大氣層,它被裝載在盾形的熱保護罩中。
當探測器距離火星表面11千米高度時,先開啟巨大的降落傘降低飛行速度,24秒之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