軍以及其裝甲部隊如此強大時,曼尼亞的國防部部長如今才真正瞭解到,當初烏里尼亞為什麼如此懼怕敵人的裝甲兵團。現在,曾經袖手旁觀的曼尼亞人也終於吃到這些苦頭了。
為了阻止這些敵人的進攻,曼尼亞方面向它的盟友提出請求:請求昂尼亞派出全數的戰鬥機以及轟炸機,前來曼尼亞的領空內,壓制敵人的前進。當曼尼亞的總統把電話打給了昂尼亞總統倫納德…斯潘塞(Leonard…Spencer)時,斯潘塞提出一定會支援盟友,兩國共同作戰,抵抗侵略者。不過在通話結束後的會議上,斯潘塞把這個問題提了出來,詢問將領們的意見。他的空軍部長如此說道:
“閣下,我們可以派出戰鬥機中隊支援曼尼亞,不過必須要把配備有最新式戰機的三十個戰機中隊留下,因為他們還得保衛我們的國家!”
在考慮過對方的話後,斯潘塞同意了他的見解。先別說現在的情況如此不妙,即使曼尼亞有能力打敗奧登尼亞,昂尼亞也不得不小心行事。於是,只有約十個中隊的戰鬥機飛抵曼尼亞戰場,加入到這場戰鬥之中來。這樣杯水車薪的支援,雖說在區域性戰場上可能有幫助,不過對於總體戰事根本毫無作用。曼尼亞人只能眼睜睜地看著自己的國土一步步陷落到敵人的手裡。
而在那個時刻裡,面對著奧軍似乎永無休止的攻勢,曼尼亞的國防部部長以及它的將領們,竟顯得那樣無力。雖然前方部隊有的仍然在頑強抵抗,不過他們之間都不是自己人,而是被奧軍控制的地帶,連聯絡都聯絡不上。後方的支援又無法前來,漸漸彈盡糧絕,他們只剩下兩條路可以走:要麼是戰死疆場,要麼是舉手投降。面對這種情況,該國的總統找來他所信任的國防部部長,詢問他接下來己方到底該如何應對。對此,他的愛將只能回答道:
“我們什麼也沒有了,閣下。”
是的,不僅是戰場上節節敗退、無力抵抗,連人心也在思變。在得知奧登尼亞軍進攻己方部隊難以招架後,甚至有人向總統提出,不如與奧方協商,好到達停戰的目的。對於這個提議,開始時並沒人考慮;不過隨著後來戰事越來越吃緊,也有不少人慫恿政府這麼做。畢竟比起投降的羞辱來,國家所遭受的損失更重要。但是曼尼亞總統拒絕了,他不能讓國家亡在他的手裡,而且仗一天沒有打完,就不會知道到底鹿死誰手。其實他非常清楚,奧登尼亞對自己這個“百年宿敵”之國全無好感——準確點來說,是它的首相對曼尼亞沒有好感——所以如果投降,只會遭到更大的羞辱。那樣的話,還不如團結起全國的力量,拼死一戰。
而在曼尼亞政府急得如同熱鍋上的螞蟻的時候,奧軍的攻勢也從未減弱過。第一集團軍群雖然在一路上曾遭過一些抵抗,不過都完全無礙它的戰鬥力。這個集團軍群從曼尼亞南部防線起,一直向其內陸深入,已經到達其中部省份。那裡的抵抗也是時有時無,不少守軍勢單力薄,見無法取勝,只能早早逃離此地。而在其右翼,裝甲部隊亦開始北上,準備配合施泰因方案中的計劃,與第二集團軍群會合。
其實在第一集團軍群和第二集團軍群中,也經常遭到自己人的拖後腿。例如成功俘虜了邊境防線上曼尼亞守軍的第1裝甲師,在突破後,其師長按原計劃向西北部前進。可是在接到後方總指揮部來電時,卻要求他們改變方向,往另一處工業區而去。這與事先的計劃大相徑庭,該師師長與他的參謀們都搞不清楚這是怎麼一回事。在他們試圖去解釋上級的命令時,集團軍群司令的電報也發來了,詢問他們為何不繼續前進。這種彼此相反的命令,在前鋒部隊中屢屢收到,害得他們的指揮官都不知到底該聽誰的好。在奧軍之中,連膽敢不理睬上級都可以是死罪,更何況是不遵守命令?所以這些裝甲部隊的指揮官們,不得不又派人前去稍後方的集團軍群司令部處,詢問究竟應該怎麼辦,為此,他們難免會耽擱一些時間。在這時,下層那些沒得到的訊息的官兵們,總是心急如焚,他們希望早日打贏這場戰爭,而不是因為一些不明原因而總要原地踏步。
這種情況,當然不是在前方指揮作戰的將領們所樂見的。由於首相在大後方,經常會與他的幕僚們商議戰局,然後又發來類似的不切實際的命令。他們不能違抗,卻也不能遵從。在煩惱了過後,有的將軍想出了一個辦法:按照前線的實際情況,只利用少數部隊去執行首相的命令,而全軍的主力依然和之前計劃的那樣,繼續朝海峽方向前進。這樣一來,既可以對上級報告自己確實有執行命令,只是一時分不開兵力;而另一方面,又能貫徹實施他們原定的作戰計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