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86部分(1 / 4)

小說:太平血 作者:溜溜

明代官府經營的絲織染業,督管此業的職官亦稱織造,明朝又直接以內官監督官局織造,稱織造太監。明在南京、蘇州、杭州三處設局織造宮廷應用的絲織品。

清初仍舊,順治五年,清廷改由戶部派員管理江南織造。十三年,仍歸內十三衙門(宦官機構)派人,每年更換。康熙二年,改由內務府派官久任。康熙時,織造有以密摺報告各地情況的任務。雍正初曾繼續執行,雍正十三年廢。

明代織造按經營管理體制,可分朝廷官局和地方官局。朝廷官局包括:設在南京的內織染局,又名南局,隸工部,料造進宮各色絹布;設在北京的外織染局,即工部織染所,以染練絹布為主;另在南京設有神帛堂(隸司禮監)和留京供應機房,前者專造神帛,後者備不時織造。地方官局為分設在浙江、南直隸等八省直各府州的二十二處織染局,嘉靖七年後約為四省直十九處。各地方織染局歲造段匹(包括紵絲、羅、絹等)的原料為本府州民間交納的稅絲;經費多出自裡甲丁田稅銀。明代官局織造雖遍及各省,但其搜刮重心是江南地區。朝廷官局大半隻從事織品染練,而皇帝所用賞賜各項段匹,主要由蘇州、杭州等府地方織染局分別造解。歲造段匹雖有定額,但常在額造之外添派,且往往增造坐派遠較常額為大。明代又以太監督管織造。最初督造上供段匹,後發展為兼管地方織局的歲造。這些人憑藉威權,搜劫不已,奸弊日滋。

織造主要建立在各地染織手工業者無償勞動的基礎之上,一般採取局織形式,集中生產。這些供役工匠透過匠籍制度強制徵發而來,並以不同的勞役形式編入各地織染局。兩京織染局使用的工匠以住坐人匠為主;蘇、杭等府地方織染局則以存留匠為主,屬於輪班匠之類。有明一代官營織造迭經演變,蘇、杭織造曾因詔令停止織造而間行間止。

各織染局的生產經營方式也有過多次變化。變化內容主要圍繞局織、市買和領織三種形式交替實行。市買和領織通常是在局織產量不足或停頓的情況下,官局用以蒐括歲解段匹的補充手段。

到明代後期。江南蘇、杭地區由於官局織造日趨衰落,私人手工機戶包攬領織的生產有較大發展,領織成為官府對民間絲織業進行控制和掠奪的主要方式。

滿清入關之後,清廷沿襲明制,設了江寧、杭州、蘇州三處織造署。因江寧織造多由皇帝親信的八旗人內務府大臣擔任,稱為“江寧織造部院”。其地位僅次於兩江總督。更受皇帝的信任,能直接向清政府提供江南地區的各種情報,所以權勢顯赫。在清朝,南京、蘇州、杭州地區的絲織業有著長期而優秀的傳統,當時僅江寧一處就擁有織機3萬多臺,男女工人5萬左右。依靠絲織業為生的居民達20多萬人,年產值達白銀1200萬兩。

江寧織造在太平軍攻克南京之後毀於戰火,大量的紡織人口流亡蘇杭,而蘇杭地區本就是四大絲綢古都之一。可以說受困於洋布衝擊下的紡織人口不下七十萬,傳統的手工絲織業已經到了必須另尋出路的地步了。

若是在後世,手工的絲織品那時非常時尚而且昂貴的,但在這個時代,打破手工業傳統的卻是成本和數量。在蒸汽機和珍妮紡紗機出現後,歐洲靠著工業生產的力量,把紡織業帶入了全新的時代,機器代替手工極大的降低了生產成本,數量呈幾何級數上翻,而且質量有時候還優於手工紡織業,因此洋紗、洋布對蘇杭傳統紡織業的衝擊是非常巨大的。

上海開埠以來,蘇杭傳統紡織業已經沒落,就連富商大家都對舶來品趨之若鶩,一句話洋貨就是比土貨好。而太平軍攻下蘇杭後,廢除滿清的設卡厘金、關稅等內陸苛捐雜稅後,雖然極大的鼓舞了工商業流通,但也成為壓倒蘇杭傳統紡織業最後一根稻草,帶著時代變革陣痛的矛盾自然不可避免的爆發出來。

不過蘇杭鄉村手工業也有曾今輝煌的時候,在鴉片戰爭之前,因為手工土布的質量好,中國農村土布輸出到英國,數量仍超過英國輸入中國的洋布。同時由於封建等級制度,禁止民間穿用和仿造紡織精品,實行技術壟斷,又有阻礙技術普及的消極作用,以致有些紡織絕技常常失傳。加上蘇杭紡織手工業分佈的零散,難以形成合力對抗洋布,是以民間紡織業遭受了巨大的打擊。

對於提出問題的陳田他看不到也想不到造成這些衝擊的種種原因,他只是一廂情願的認為是外來的洋布導致他們生產的土布賣不出去,是新政減除了那些苛捐雜稅之後,導致洋布的價格進一步低廉,讓他們血本無歸的。

西王似乎沒有解釋的打算,他只是沉聲說道:

本站所有小說均來源於會員自主上傳,如侵犯你的權益請聯絡我們,我們會盡快刪除。
上一章 報錯 目錄 下一頁
本站所有小說為轉載作品,所有章節均由網友上傳,轉載至本站只是為了宣傳本書讓更多讀者欣賞。
Copyright © 2025 https://www.kanshuwo.tw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