過的情況,而自從明朝中後期海外的大量白銀流入中國之後,中國的米價就居高不下,這固然有天災**和各地出現農民起義的影響,但是不可否認的就是糧食的產量確實是下降了。
按照這個時候的糧食的產量和土地的土質來看,糧食的產量會在新田地開墾過後的幾年出現下降的局面,這主要是土壤裡面的肥料的消耗,中國農村裡面很早的時候就有將人畜的糞便收集起來,當做肥料的事情,主要是因為人畜的糞便之中含有無機肥,主要是氮和磷,因為植物的生長發育需要大量的氮元素。
而後世的高產量便主要是歸功於後世的工業體系,在將石油和煤炭經過處理之後得到的產物,這使得糧食的產量在上世紀的五六十年代大大的提高,比如印度在二十世紀七十年代引進了新的生產工藝,主要是化肥的製造和使用,使得糧食的產量大為提高,這才能夠養活上十億的人口。
而近年來愈演愈烈的朝鮮糧食危機,主要原因還是因為朝鮮沒有石油,因此生產不出來足夠數量的化肥,特別是氮肥,這才使得擁有更多土地和更少人口的朝鮮還一直面臨著糧食的危機,據說每年還因此餓死數萬人。當然了,韓國其實也是缺糧的,不過缺口很小,加上可以從東南亞國家進口,所以危機不大,甚至還能支援朝鮮的金家兄弟。
化肥在農業領域的重要性就和農藥是一樣的重要,甚至比起農藥來說還要重要一些,因為土地裡面的這些元素補充起來是非常的緩慢的,這也就是田地會出現板結的情況的原因。
這個時候中華軍手中雖然有一定數量的石油,但是完全不具備後世的那種生產工藝,也缺乏那方面的人才,就算是項玉是理工生,對這方面有一定的研究,也不可能憑空的變出那麼多的裝置來,工藝的發展是一步步逐漸積累而來的。
第兩百五十二章糧食戰略(二)
不過雖然生產不出來工業化肥,但是幾千年的農耕民族累積下來的經驗還是能夠做到很多事情的,比如項玉這個時候就想到的堆肥。
堆肥的方法分兩種,一種普通的堆肥,一種高溫堆肥,從名字上就可以看出兩者之間的差別,當然了高溫堆肥的產量和質量都要高於普通堆肥,但是這個時候還是缺乏一種必備材料,加上其準備工作比較麻煩,項玉擔心下面推廣出去地下的農民們也不太會用,於是不採用這種方法。
而普通堆肥是在嫌氣條件下腐熟而成,堆肥的溫度不超過50c,腐熟時間較長,約3…5個月。
普通堆肥根據堆法也分為三種:平地式:適用於氣溫高、雨量多、溼度大、地下水位高的地區或夏季積肥。堆前選擇地勢較乾燥而平坦、靠近水源、運輸方便的地點堆積。堆寬2米,堆高1。5…2米,堆長以材料數量而定。堆置前先夯實地面,再鋪上一層細草或草炭以吸收滲下的汁液。每層厚15…24厘米,每層間適量加水、石灰、汙泥、人糞尿等,堆頂蓋一層細土或河泥,以減少水分的蒸發和氨的揮發損失。堆置約1個月左右,翻搗一次,再根據堆肥的乾溼程度適量加水,再堆置1個月左右、再翻搗,直到腐熟為止。堆肥腐熟的快慢隨季節而變化,夏季高溫多溼,堆肥一次約2個月左右,冬季需3…4個月可以腐熟。
半坑式:北方早春和冬季常用半坑式堆肥。首先選擇向陽背風的高坦處建坑。坑深2…3尺,坑底寬5…6尺,長8…12尺,坑底坑壁有井字形通氣溝,溝深5…6寸。通氣溝交叉處立有通氣塔。堆肥高出地面3尺,加入風乾秸稈1000斤,堆頂用泥土封嚴。堆後一週溫度上升,高溫期後,堆內溫度下降5…7天,可以翻搗。使堆內上下里外均勻,再堆置直到腐熟為止。
深坑式:坑深2米,全部在地下堆制,也叫“地下式”,堆制方法與半坑式相似。
上面的三種方法都比較簡單,平地式的方法比較適合臺南的氣候,因為臺南這邊主要是多雨加上溼熱,所以非常有利於微生物的生長和分解,對於堆肥也是十分有利的。而冬季的時候也可以使用半坑式或者是深坑式這兩種方法,在少雨的季節裡面可以縮短堆肥的時間。
項玉為此親自招來基隆市政署的官員,組織農民前來學習這種方法,這個時候因為是新年剛過的一段時間,在農業上屬於農閒時間,恰好能夠用來對農民們展開培訓。
這些方法並不複雜,項玉雖然沒有親自動過手,但是從小在農村長大的他小時候也撿過牛糞。見識過這種堆法,加上和一群人一起摸索了一段時間之後。將幾種方法全都傳授了下去,至於效果怎麼樣他心裡也沒底,不過這也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