書頓時繃直了腰身,使勁點頭。
候朝期間,九名殿前糾察御史都很緊張地留心著秦驚蟄周邊的動靜。
不過,出乎意料的是,候朝期間氣氛雖有點壓抑沉悶,卻沒起什麼衝突。
激烈的衝突居然出在散朝後,這真是誰也沒有料到的。
第七十章
昨日徐靜書在辦事廳中閒來無事,翻看了不少之前沒來得及看的細則與典章; 總算發現有一條“若官員於內城毆打殿前糾察御史; 御史臺都察院主官可上朝當庭彈劾”的明文記載。
雖沒說會如何定罪量刑,但至少明確了毆打糾察御史確實有罪; 於是她今日也就不急著跑路了。
官員們從勤政殿出來就後分外默契地分成了三撥,徐靜書心中不安; 緊緊跟在沐青霓身側,儘量與其他同僚們一樣緩步徐行。
她眼角餘光不著痕跡地四下逡巡,審慎留心著眾官在退朝途中的言行。
出內城的甬道本就狹長; 兩側又是高牆厚壁; 說話的人一多; 哪怕每個人的聲音都不大,也會顯得特別嘈雜; 想要聽清楚別人交談的內容實在有些吃力。
徐靜書略皺著眉頭; 恨不得扯一把頭髮吹出許多個自己; 偷偷湊到每個人近前去聽。
朝會時她並未跟進殿中去; 自然不清楚殿內所議何事; 更不知議事的結果。可這麼東一句下一句地聽下來,大概也知今日殿中是何情形了。
今日朝會上爭議最激烈且沒有得到聖意最終裁決的問題,正是近幾日坊間熱議的“後院人命案”。
眾官退朝出來後之所以明顯分出三個陣營; 就是其中一撥主張藉由京中瘋傳的那樁後院人命案徹查各府後院; 另一撥則持相反意見。
還有一撥是中立觀望事態,心中暫無定準的。
因武德帝還在斟酌,並未立刻決定採納哪方的意見; 那兩派基本就進入膠著相持的階段,正是矛盾最尖銳的時候。早前在殿中還能顧忌著是在御前才沒徹底撕破臉,此刻沒有皇帝陛下鎮場,一個個的自是越說心頭火越旺,說話的聲音都漸漸大了起來。
雖腦中浮起的想法很荒唐,但徐靜書真真切切覺得,他們很有可能會突然擼袖子打起群架來。
她後勃頸一涼,抖了個寒蟬。
與她並肩而行的沐青霓關切地扭頭看過來:“你怎麼了?”
徐靜書目視前方,嚥了咽口水,小聲答:“我聽著氣氛不是很對,怕要出事。”
“前輩們不是說,下朝後我們就管不著了麼?”沐青霓蹙眉,“若真有人在這時鬧事,即便我們站出來管,也沒人會將我們放在眼裡吧?”
他們這幾個年輕新御史是緊急頂缺上來的,對當值時的責權細則只是浮皮潦草翻看了一遍,之後便由前輩同僚們言傳身教。
但前輩同僚們在這個職位上久了,心態上難免會有懶散之處,容易因常年的刻板印象而忽略一些細節。
“昨日我趁空仔仔細細翻看了當值細則,”徐靜書將腦袋略湊近她些,嗓音輕輕的,語速卻飛快,“有一句不太顯眼的話,我琢磨那意思是:只要是在內城範圍裡,當日上朝官員的言行都該我們監督約束,不分候朝期間還是散朝途中的。”
照以往慣例,上朝官員們在言辭上相互挑釁,甚至偶爾衝突嚴重到像上次秦驚蟄與姜萬里那般大打出手的地步,通常都只會發生在候朝時。
沒人會輕易在御前造次,談著正事便慢慢冷靜平復,待散朝時已氣消大半,加之出來後沿路上通常要忙著商討如何解決朝會上提出的疑難議題,誰也沒多餘精力再逞口舌之利,所以散朝時大都風平浪靜,沒出過需要殿前糾察御史行使職責的亂子。
久而久之,資深殿前糾察御史們竟都生出恍惚錯覺,以為他們只在候朝時有責權監督眾官言行,散朝後便再無權越級約束這些官階高出自己許多的人。
沐青霓一聽徐靜書這麼說,頓時也跟著警惕起來。
****
秦驚蟄是主張徹查各府後院的主要人物,再加上從前諸多的大小積怨,她當然就成了反對陣營眼中的最大箭靶。
她與兩位意見相近的官員走在最前,三人沿路都在低聲交談著,原本並未關注後頭那些人在說什麼。可走在她後面的禮部尚書陳尋與太常卿姜正道的聲音越來越大,漸漸到了無法忽略的地步。
“……不過聽了幾句坊間捕風捉影的傳聞,竟就想著將京中各家的後院全搜查一遍,這算什麼啊?”陳尋揚聲忿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