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84部分(3 / 4)

小說:魂斷大明 作者:生在秋天

朱棣一驚,一雙眼睛攸然變得黑亮,他緊緊盯住蕭琴,仔細看了半晌,方才點了點頭道:“蕭兄弟言之有理,十七弟的大寧兵馬關乎本王的靖難大業和身家『性』命,此刻由不得他,不借也得借,借也得借?“這幾句話說的強勁有力,聽得蕭琴心頭一震,心道:”果然霸氣無敵!“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今晚就更新到這裡了,希望各位看得過癮的同時,別忘了支援首訂哦!最後在這裡,祝福明日高考的各位書友們,今晚早早睡,明日爭取考出好的成績來!

第18卷 791章:借兵寧王

“王爺說的是!”蕭琴趕忙俯首稱是。

一干文臣武將見蕭琴如此,急忙也忙著搭腔,朱棣也不在意,依舊沉著臉,但蕭琴發現,那雙眼睛全所未有的亮,在深夜裡猶如兩顆閃亮的星星一般,看得蕭琴心中一動,他思索了片刻,繼續說道:“王爺曾經寫信過十七王爺,寧王雖沒有答應幫助王爺,但王爺也沒見寧王將王爺的信告知朝廷,由此可見,寧王也併為全心全意的忠於朝廷,對王爺的遭遇說不定也有些同情,但憑這一點寧王就未必不可說服啊,當今皇上削藩,要削的並非王爺一個人,周王、齊王、代王、湘王、珉王五位王爺的遭遇想必那寧王也多少知曉些,這些王爺囚的囚、禁的禁,寧王心中便無怨尤麼?”

朱棣呵呵一笑,道:“十七弟雖有”賢王奇士”。的美譽,修養也是極高的,但朝廷這般削藩,怎麼可能心無怨尤?諸王之中,雖說以我朱棣聲名最盛,這實乃是因為大哥、二哥、三哥都英年早逝,論資排輩我最為年長,乃是諸王之首,且多年戍守邊關,多次出塞,打敗了韃子,故而世人都誤以為本王的最能打仗,兵權最多,其實要說真正最能謀略,最能打仗,還是算十七弟了,若不是如此,昔年父王又何以在他十五歲之時,便將寧王這位王位留給了他,十七弟藩國在大寧(今屬內蒙古赤峰市寧城縣),古會州地,東連遼左,西接宣府,乃兵家重鎮,帶甲八萬,革車六千,諸王之中,堪稱之首,比之我這個就藩北平的四王爺要闊綽的多,不過這也就是為何當今皇上,先後削動了周王、齊王、代王、湘王、珉王五位王爺,偏偏不敢動這位十七弟了,他是怕動了寧王,寧王也學本王一般奉天靖難,到時候和自己聯手起來,就算他是當今聖上,到時候也讓他吃不了兜著走!“朱棣說著這兒,面『色』平靜,似乎在說故事一般,一干人也沒人敢打擾,朱棣停了停,忽然抬起頭來,望了望窗外,窗外月光皎潔如白晝,徐徐的夜風自窗戶吹了進來,帶著絲絲的涼意,但朱棣渾然不覺,猛的嘆了口氣,再次說道:”不過禍福相依,也正是因為十七弟手握重兵,當今聖上才放過了他,不過這正是如此,他也是深受皇上猜忌的,建文帝登基之時,朝廷下旨削諸王兵權時,十七弟的兵權也被迫上交了兵權,這還不算,頭幾個月,皇上又下旨,把他的三護衛兵馬也收了,就連他的精銳軍隊,朵顏三衛的指揮權,也被房寬那個狗賊掌握在手,就在上個月,我聽說,朝廷還下旨,要召他回京覲見,只因為本王這裡起了兵,一路連克諸縣,建文帝才一時顧不上他,此事這才罷了。”

聽到這裡,蕭琴一愣,暗道:“難道是歷史真的記錯了,歷史上不是說; 大寧為寧王朱權的封藩,所屬朵顏諸衛,多為蒙古騎兵,驍勇善戰。朱棣攻破大寧後,挾持寧王回北平,合併了寧王的部屬及朵顏三衛的軍隊。朱棣帶著這些精兵強將於十一月回師至北平郊外,進『逼』李景隆軍營。燕軍內外夾攻,南軍不敵,李景隆乘夜率先逃跑,退至德州。次日,士兵聽說主帥已逃,“乃棄兵糧,晨夜南奔”。難道是歷史記錯了,還是事實不是如此呢?”蕭琴這會兒真有些『摸』不著頭腦,畢竟這段歷史他多少是從書上看來的,是不是真的如同書中所發展的那樣,他如今身在局中,還真是一個未知之數。就在蕭琴不知所措之時,朱棣接下來的話語,讓蕭琴重新回到了歷史之中,但聽朱棣道:“十七弟所在藩國雖被建文帝收了兵權,但寧王在藩國多年,且天高皇帝遠,自古便有將在外,軍令有所不受,十七弟的藩國在我大明邊塞,朝廷雖有心,但其勢力終究是控制不夠徹底,尤其是對十七弟麾下的蒙古三衛,這些士兵,都是蒙古騎兵的精銳所在,想當初我大明鐵騎在徐達、藍玉的率領下,所向無敵打得這些成吉思汗的子孫是無處可躲,後來迫於生活,投奔了我大明皇朝的,十七

本站所有小說均來源於會員自主上傳,如侵犯你的權益請聯絡我們,我們會盡快刪除。
上一頁 報錯 目錄 下一頁
本站所有小說為轉載作品,所有章節均由網友上傳,轉載至本站只是為了宣傳本書讓更多讀者欣賞。
Copyright © 2025 https://www.kanshuwo.tw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