亭同百姓謀議道:“上黨通往外界的道路已被絕斷,我們已不可再為韓國百姓了。秦兵日漸『逼』近,韓國不能救應,不如將上黨歸附趙國,趙國如若接受,秦怒必攻趙。趙國受敵一定親近韓國。韓、趙聯合,就可以抵禦秦國了。”於是派人報告趙國。趙孝成王與平陽君、平原君為此計議。平陽君說:“還是不要接受吧,接受後帶來的禍患一定大於得到的好處。”平原君則認為:白白得來的土地,怎有不要之理,接受了會對我們有利。趙國果然接受了上黨,封馮亭為華陽君。
四十六年,秦攻下韓國緱氏、藺兩地。“說到這兒,道衍停了停,一雙三角眼亮了亮又道:“公元前二百四十六年,即趙孝成王二年,秦軍伐韓野王。野王降秦,上黨道絕,韓國上下大為恐慌,議獻上黨以息秦兵,郡守馮亭不願入秦,遂派使者向趙請降,趙王欣然接受上黨。秦君震怒,命左庶長王齕率軍再攻上黨。秦趙進軍路線趙王聞報秦軍長驅東進,只好興師應戰,派遣大將廉頗率趙軍主力開往長平,企圖重新佔據上黨。
故而趙王命廉頗在空倉嶺一線佈防,王齕率軍於沁河沿線準備突擊。戰事是由趙空倉嶺守軍同秦前哨部隊遭遇開始的,守軍招架不住,秦軍步步進『逼』。是年七月,空倉嶺南北幾十裡防線—一西壘壁完全陷落,趙軍退守丹河,秦趙隔河相峙。
趙國大將廉頗充分利用佔據的有利地勢,固守陣腳,以不變應萬變,一連堅持數載,實力強而急於一戰的王齕卻一籌莫展,始終不能跨越丹河一步。至此,這一戰便進行了三年,三年之中,秦國百萬大軍在外,終於趕到吃不消了,而趙國面對龐大秦軍也漸漸吃不消。於是雙方都謀求速戰以求擺脫困境。
秦王雄才大略,運用謀略來開啟缺口,一方面他們借趙國使者鄭朱到秦國議和的機會,故意殷勤招待鄭朱,向各國製造秦、趙和解的假象,使趙國在外交上喪失了與各國“合縱”的機會,陷於被動和孤立。另一方面,又採用離間計,派人攜帶財寶前赴趙都邯鄲收買趙王的左右權臣,挑拔離間趙王與廉頗的關係。四處散佈流言:廉頗不足畏懼,他固守防禦,是出於投降秦軍的目的,秦軍最害怕馬服君趙奢的兒子趙括為將。終於借趙王之手,把廉頗從趙軍主帥的位置上拉了下來;並使趙王不顧藺相如和趙括母親的反對諫阻,任命趙括為趙軍主帥。趙括乃是大將趙奢之後,平日誇誇其談。他接任大將後,一反廉頗所為,更換將佐,改變軍中制度,於是趙軍上下離心離德,鬥志消沉。他還改變了廉頗的戰略防禦方針,積極籌劃戰略進攻,企圖一舉而勝,奪回上黨。秦國聽說趙國任趙括為將,立刻調整了自己的軍事部署:立即增加軍隊,徵調驍勇善戰的武安君白起為上將軍,代替王齕統率秦軍。為了避免引起趙軍的注意,秦王下令軍中嚴守這一機密:“有敢洩武安君為將者斬。”白起久經沙場,曾大戰伊闕,斬殺韓、魏聯軍二十四萬;南破楚國,入鄢、郢,焚夷陵,打得楚人喪魂落魄。只會背『吟』幾句兵書的趙括哪裡是他的對手。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下面還有一章!希望各位一如既往的喜歡!最近工作比較忙,更新的動力不夠啊,每天只能這麼多了,還望各位書友們見諒哦!各位支援首訂哦,一定要支援首訂啊!
第17卷 758章:戰神白起2
白起到任後,面對魯莽輕敵,高傲自恃的趙括,採取後退誘敵,戰法。他命前沿部隊擔任誘敵任務,在趙軍進攻時,佯敗後撤,將主力配置在縱深構築袋形陣地,另以精兵五千人,楔入敵先頭部隊與主力之間,伺機割裂趙軍。
八月,趙括在不明虛實的情況下,貿然採取進攻行動。秦軍假意敗走,暗中張開兩翼設奇兵脅制趙軍。趙軍乘勝追至秦軍壁壘,秦早有準備,壁壘堅固不得入。白起令兩翼奇兵迅速出擊,將趙軍截為三段。趙軍首尾分離,糧道被斷。秦軍又派輕騎兵不斷『騷』擾趙軍。趙軍的戰勢危急,只得築壘壁堅守,以待救兵。秦王聽說趙國的糧道被切斷,親臨河內督戰,徵發十五歲以上男丁從軍,賞賜民爵一級,以阻絕趙國的援軍和糧草,傾全國之力與趙國作戰。
到了九月,趙兵已斷糧四十六天,飢餓不堪,甚至自相殺食。趙括走投無路,重新集結部隊,分兵四隊輪番突圍,終不能出,趙括親率精兵出戰,被秦軍『射』殺。趙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