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09部分(2 / 4)

小說:魂斷大明 作者:生在秋天

要城連城、城套城、樓對樓、樓望樓,築一座鐵壁金城。”劉伯溫又用馬鞭朝四周一指,說:“元帥,這裡既是個好戰場,又是個好居處。你看,這裡土地肥沃,氣候溫和,真是個安家定居的好地方呀!”徐達一聽恍然大悟,想起軍師說“還為了你”的話。徐達連連叫好,當日回營,倆人連夜畫圖,第二天派將送往京城。朝廷准奏,立刻動工。整整幹了一年零八個月,關城竣工。

這天早朝,朱元璋一看徐達、劉伯溫回來了,就問:“二位愛卿回京,城池可築成?”二人出班奏道:“託聖上洪福,可曾命名?”徐達、劉伯溫倆人一聽,都愣住了。當時降旨,只叫築城,未讓命名呀!徐達心直,剛一張嘴,只見劉伯溫跨前一步說:“臣等未敢妄動。只是那座城,南入海北依山,真可謂山海之關,萬歲聖明,請恩示吧!”朱元璋一聽,把手一擺說:“好,就叫山海關!”

從朝裡回來,劉伯溫隨徐達到了徐府,對徐達說:“我不能再在朝為官了,我得走了。”徐達忙問:“幹啥去?”劉伯溫說:“我本是山野道人,還是去遊四海去吧!”徐達不解,說:“你我隨皇上南征北戰,從定江山,如今又修了山海關城,可謂勞苦功高,本該享榮華富貴,這麼走了,皇上知道不會奏準的。”劉伯溫說:“差矣!萬歲如讓咱共享榮華,就不會派咱倆邊塞築關城,也不會只給兩年期限。你我若不接旨,『性』命難保;接旨若不按期完工成,又犯欺君之罪;若築成私下命名,屬目無皇上;而今未敢命名,也屬辦事不周,這只是剛剛開始呀!”徐達大『惑』:“軍師,你是說。。。。。。”

劉伯溫手一揮說出“兔死狗烹,鳥盡弓藏。帝與臣,可與共患難不可與共安東的例子還少嗎?”一席話,說得徐達目瞪口呆,半天才說:“軍師,你一走了之,我怎麼辦?”劉伯溫說:“你不能走,你要隨朝伴駕,無論何時,不要離開萬歲左右。趕你,你也不要離開。另外,你的孩子不能留在京城,讓他們到山海關那個地方去吧。那裡城高池深,不受兵刀之苦,即使烽火連天,此處進有平川,退有高山,是用武之地。”徐達說:“就照軍師的話做。明天,叫小兒去山海關。”正說著,闖進一員大將,姓胡名大海。他在帳外聽到了徐、劉二人談話,進屋就嚷:“元帥,我與你出生入死,馳騁疆場,如今公子要去山海關,我也打發一個孩子隨他同行吧!”話沒落音,大將常遇春又來了。劉伯溫素知眼前這三位是生死之交,就把事情原委告訴了他。常遇春也堅持打發一個孩子同去山海關。

不久,劉伯溫不辭而別,徐達按劉伯溫所言,寸步不離皇上,方保『性』命。而胡大海、常遇春等開國元勳,竟都糊糊塗塗地死在慶功樓火海之中。

再說,徐達、胡大海、常遇春的三個兒子到了山海關,定居安家。後來,這三家的後代,在山海關城裡修了徐達廟,城東北修了胡家墳,城西南修了常家墳,都立了石人石馬石牌坊。

山海關:巨匾之謎

明代嘉靖年間武英閣大學士嚴嵩所題。此說見於1933年出版的《榆關抗戰史》。書載明代嚴嵩所題的匾,每字大1。7米見方,一向藏放在關城東南角的魁星樓中。日寇攻破山海關時,將其掠往東京,並公開陳列。從當年所拍攝的老照片上看,該匾的“第”字,寫成“竹”字頭。而現存山海關的這塊匾,其“第”字,卻分明寫成了“草”字頭。以此推論,巨匾真跡很可能有兩塊,分別為蕭顯和嚴嵩所題。但有人遍查明清兩代的各種地方誌,全不見有關嚴嵩的記載。也許,因為嚴嵩是臭名昭著的『奸』相,世代精忠報國的山海關人,對此全都諱莫如深,避而不談吧?

第9卷 384章:韃子兵

蕭琴望了一眼朱高熾,見他目光直直的盯著遠去的草原,臉上的神『色』居然沒有絲毫的驚慌,不由的暗暗佩服,正在他思索之際,忽聽的一動不動的朱高熾面對著洶湧而來的蒙古韃子嘆了聲,片刻朗聲道:“想當初,我大明太祖洪武皇帝曾經親率大軍征伐漠北,打敗蒙古鐵騎,迫使蒙古本部的韃靼嚮明朝稱臣納貢。其後大軍一直進入到極北的擒狐山,在巨石上刻字為碑“翰海為鐔,天山為鍔。”那是何等的英雄了得,如今,卻……?”朱高熾感嘆了搖了搖頭。

馬蹄聲愈來愈近,朱高熾和朱高燧等人還好,倒是沈雪嬌她自小在江南長大,沒見過如此陣勢一張粉臉嚇得雪白,望了一眼遠去,顫抖一聲道:“殿下,來了!”

蕭琴頭皮一陣發麻,心知那個時候的蒙古人心狠手辣,所到之處必然是寸草不生,自己這麼幾個人,還不夠填他們的肚子,頓時心生寒

本站所有小說均來源於會員自主上傳,如侵犯你的權益請聯絡我們,我們會盡快刪除。
上一頁 報錯 目錄 下一頁
本站所有小說為轉載作品,所有章節均由網友上傳,轉載至本站只是為了宣傳本書讓更多讀者欣賞。
Copyright © 2025 https://www.kanshuwo.tw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