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唉!”張松嘆口氣:“若事情屬實,受些懲處倒也罷了,可惜有負主公重託。心中慚愧!”
眾人也不知該如何說。搖搖頭。各自離去。
王旭今日召見之後,此事便就此傳開,文武盡皆譁然,議論紛紛。
沮授奉命收押了張肅,並開始著實調查參與此事的高官。
可沒想到的是,張肅竟然死不承認,一口咬定沒死那麼多人,而且死去的工匠民夫。都是在正常建設過程中不幸損傷。
三日後,伊籍率領一千近衛鐵騎,尚還在趕往漢中的路上。
遠在漢中的左校令陰溥,右校令張慕卻是率先呈遞奏章,與數十官員聯名上奏,言有人誣陷,與張肅所交代完全無差,說是因為修繕棧道過程中,經常出現山體垮塌,所以才造成巨大傷亡。根本不曾偷工減料。
至於關押民夫工匠家眷一事,則解釋說是因為這些人鬧事。總認為巨大死傷是因偷工減料而造成,他們為了避免這些人回鄉宣揚,造成大規模混亂,這才暫且管制起來,準備苦心勸說。
這番作為,頓時讓整個事件變得更加糾纏不清。
劉濤等人遭到圍殺的事,他們也完全否認,言根本與他們沒有關係,而事實上,劉濤和諜影也確實沒抓到證據,無法證明那些死士是陰溥,張慕等人所派,那些參與圍殺的死士要嘛死了,要嘛就失去了蹤影。
最重要的是,當劉濤再度涉險過去查的時候,陰溥,張慕等負責的數十官吏,更是客氣接待,結果也出乎意料,賬目完全沒有問題,修繕好的棧道也沒有發現偷工減料之處,查問沒有出事的民夫工匠,他們都搖頭表示不清楚,而那些傷殘的民夫工匠,則是紛紛搖頭,說沒有那事兒,就是出意外導致的。
唯有那些已死民夫工匠的家屬,才哭天喊地,說真的是有問題,有些民夫工匠沒有立刻死去,在救治無效之前留下了證據。
可如此一來,根本不足以說明什麼,陰溥,張慕等人的說法反而站住了腳。“他們是擔心這些人回鄉亂說,便將這些人管制起來,好言相勸安撫,待平靜下來後,才發放撫卹,送其回家。”
事實上,他們也確實是這麼做的,只要有家屬不再鬧,便按正常施工死亡的撫卹標準,給予錢財,送其返回。管制期間,除了限制這些人的自由,也並未拷打殘害。
這可就讓事情變得撲朔迷離了,朝中文武都開始質疑此事,莫非真的是冤枉的?
可惜劉濤卻堅持認為此事絕對有問題,因為他曾親耳聽到那些圍殺者洩露出是何人所派,可惜那些人圍殺失敗後,都已經自殺了,怎麼讓死人開口?
他本人甚至被陰溥,張慕等官員聯名反咬一口,言他為謀取功勳,有意誣陷。
董允和費禕兩人也時刻關注此事,從郭嘉那兒得到訊息後,再度求見王旭,言當初不是這樣的,好多活著的工匠民夫說法不一樣。
可即便王旭心裡已經相信,但沒有證據,他也沒辦法治罪,不然難以讓群臣閒士信服,認為他聽信讒言,殘害忠良。畢竟,更多的人是不知道這些事的前因後果的,沒有證據,就無法說服更多人。
如果真是奸臣殘害忠良,那麼就是在這種證據不足的情況下,安個莫須有的罪名給殺了,誰說的清呢?
隨著事情變得越來越複雜,王旭也是焦頭爛額。
十多天後,伊籍率軍抵達漢中,仍然無果,可彈劾的奏章卻是一封又一封,不但負責修繕棧道的數十官吏聯名上奏,連朝中也有不少人開始偏向那邊,認為證據不足,劉濤有貪功誣陷的可能,畢竟查處這般重大的案件,可不容易,功勳不小。
董允和費禕兩個少年的說辭,還有那封百民書,更是遭到痛批,言二人少不更事,完全不知輕重,胡言亂語。
百民書則成廢紙,因為好多在上面簽過字的民夫工匠都否認了,言最初是誤會,他們只是看那些死去民夫的家眷可憐,想多爭取一些撫卹和補償而已!
可惜,王旭有自己的判斷,還是堅持自己的意見,只說了一句:“查,查個水落石出,查到底!”(未完待續……)
第六百七十九章 驚人的諸葛亮
轉眼間,時間已是十一月份。
震驚楚國的驚天大案尚未告破,本已忙碌不堪的王旭和郭嘉、沮授等人,卻不得不收回分出的那點精力,再度用到軍政事務上來。
交州自之前那場大戰之後,鏖戰兩月,終於取得突破性進展。
詳細戰報傳至襄陽,郭嘉看過後,匆忙奔赴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