處也是跳起了青筋,當皇帝當到這份上也夠窩囊了。
竇老太太一旦高興總是會和蟈蟈說話,現在她就是把劉徹丟在一邊,一個勁兒地向蟈蟈誇自己孫兒孝順,越來越懂事了等等,足足有一刻鐘才停止自言自語,她伸出了手,“來。奶奶好些個日子沒摸摸彘兒的臉了”,劉徹乖順地斜身把臉靠上去。
竇老太太滿是皺紋的手緩緩摸著劉徹的臉。“彘兒長大了,都有須絨了”。她眼不能見,用心看世界,現在摸劉徹的臉卻是深有用意,“彘兒自個兒心裡有想法,是嗎?”
人在心情惡劣時總會緊繃著臉,那麼臉部肌肉就會聚成一塊,臉皮再怎麼想放鬆都還是會繃得很緊。
劉徹心下鬱悶。自覺又從竇老太太那裡學到了一招觀察人的方法,口上應:“孫兒自然是有想法,但是聽從***安排為好。”
竇老太太也不介意,嚮往常那般開始唸叨著要劉徹不要急,講著已故孝景皇帝在世時地國策,國家需要穩定而不是激進等等的話題。到最後才說出了重點,“彘兒還小,祖宗們建立基業不容易。彘兒應多學、多看、多想,凡事兒別太急,什麼人都能急衝衝地辦事兒,唯獨彘兒不能呀。”
一番話可謂說地苦口婆心,別人只看見竇氏在攬權,知道竇氏門閥集團在竇老太太的庇護下權大勢大,但又有誰知道這位老太太本意是為了國家好,但是事與願違,這老太太幽居深宮,需要眼睛,竇氏門閥集團就是她地眼睛,總不能要讓馬兒跑得快又叫馬兒不吃草,所以在處事上必然會有所偏袒,演變成了如今這番局面,弄得皇帝憋屈想反抗,其它門閥又戰戰慄慄聯合自保,局勢越來越不受控制。
一個人會有一個思想,總不能奢望所有的人和自己一樣,這就有了矛盾,誰都控制不了。**************************************************************************
走廊外的一陣腳步聲讓當今天子回過神來,那是宮中禁衛進行例常巡邏。他的目光依然銳利,盯視良久,這才伸手拿起了盒子,拆開之後似乎驚訝裡面白絹的數量。
劉徹花了很長一段時間才看完一部分,他看完描述尋找的過程,直至看到李息介紹與保護公主的軍隊對峙時,這才停了下來。他用手撐住腮幫子,臉上沒有半點喜怒地表情。
過了一會,像是消化完資訊,劉徹舉起另一張白絹繼續看,剛看幾段,感覺有點莫名其妙……
“與保護公主的軍隊發生交戰?”劉徹睜大了眼睛,感到十分的不可思議,“保護公主的軍隊?交戰?陣亡千餘士卒???”
劉徹絕對有發懵的理由,他所知道的是,經歷匈奴大單于親領十萬鐵騎踐踏後,匈奴多個部落又趁漢國國之大喪出兵進犯漢境,邊軍經歷多次血戰,傷亡慘重,邊塞各郡兵力不足,又有多個郡縣被攻破,這才有公主出嫁地和親被劫的事情發生在了漢境。
劉徹把公主在漢境被劫視為又一樁奇恥大辱,正狂怒呢,卻又收到了急報,公主是被匈奴人劫走不假,但是劫搶公主的那支匈奴軍隊不知道被什麼人擊敗了,留守匈奴人被殺得一個不剩。他心裡高興啊,好一個把匈奴人殺得一個不剩,沒有比聽到這個訊息更加讓他感到興奮了,就好像是出了一口惡氣一般地痛快,但是又開始迷惑了,是誰擊敗了匈奴人,把公主或救或擄走?
邊郡缺少兵力是不爭的事實,劉徹沒有往漢軍救走自己胞姐的方向想,倒是以為是遊離於邊塞的豪傑或是馬幫所為,起先原以為會馬上有訊息,不料一整個月過去了,不但匈奴那邊對和親隊伍失蹤的事情不加追究,也沒有人與漢國官員聯絡。這就排除了豪傑或馬幫的可能。
想不出一個所以然,劉徹索性不想,繼續往下看,期望從李息傳回來地資訊得到確切的答案,可是李息沒有寫那支保護公主的軍隊的來歷,反倒是主要書寫了兩軍交戰的過程。
劉徹看到兩千邊軍步卒被一千騎軍殺的毫無還手之力時,他整個眉頭皺成一團,既迷惑保護公主的軍隊為什麼要與邊軍作戰,又對邊軍的戰鬥力產生了懷疑,“莫非是邊軍乃是設防不及。所以不敵?”,會有這樣想法很正常。他的印象中漢軍雖然極少和遊牧民族進行野戰,但也不該被打得毫無還手之力。
非常突然的。劉徹愣了一下,“保護胞姐地軍隊是騎軍?”接著往下看,明白是利用騎軍踏起塵霧,風把塵霧吹往邊軍步陣的方向,導致邊軍士卒眼不能看、口鼻不能呼吸,這才千騎突擊之後,他一拍大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