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43部分(1 / 4)

小說:清山變 作者:津鴻一瞥

“是”董恂用含冤負屈的聲音答道:“臣等奉旨與洋人交涉,事事以宗社為重。洋人脾氣多很壞,臣等受氣也不是受了一天,局外人不諒,嬉笑怒罵的也很多,臣等總想著受辱負重四個字,能夠為朝廷‘求全”自己委屈一點兒,算不了什麼。這一次教案,原是相jī而成,如果地方官實心為國,知道現在還不是可以跟洋人開釁的時候,平日多加化導,就不致於教民相仇。老百姓也應該體諒國家,明明惹不起洋人而偏要惹他,惹出這樣一個局面,不就等於跟大清為仇?”

董恂一口氣說下來,了年紀,不免氣喘,所以得停一停,而醇貝勒不容他往下再說,介面便駁:“說百姓與朝廷為仇,是斷斷不會有的事這話在自己都不能說,何況說給洋人,形諸文字?試問,洋人誤信百姓與我大清為仇,不更以為朝廷孤立無援,越發得寸進尺,沒有個完結?求和反不得和,不但失體,而且失策”

“原是說委屈求全。”董恂的再度辯解,就顯得有些軟弱了,“措詞當然要不同些。”

“怎麼個不同?”

看奕譞咄咄逼人的神態,皇帝深深皺眉,他不是怕法國人,更加不是畏懼和法國人在京畿之地開戰,但中法兩國在越南近海的一場廝殺,彼此都是有所保留,並不想將事態鬧到不可收拾的結果。而若是為了這種彼此都有過失的原因,最終引出主戰的論調來,今日一會,便難收場了,得要想個辦法,先教大家死了不惜一戰的那條心,專就‘撫局’去研究,如何能夠議和而不太吃虧才是正辦。

他正在思考,只聽載澧也說,“皇阿瑪,兒子以為,七叔的話極是。若是朝廷一定要抑民奉外,兒臣我就第一個不答應兒臣請皇阿瑪的意,親領一軍,東去天津,與英隊拼一個下高低也好讓他們見識見識,我大清神機營的威風如何。”

“呸”皇帝迎頭啐了他一口,“你懂得什麼戰事?小小年紀,你才念過幾多兵?就在這裡妄言議政?英國人不過是以護僑為名,與天朝發來照會,你倒好,就要藉此機會,主動挑起戰端了?”

他的手胡亂在空中一劃,“你們以為,朝廷對外幾次用兵取得勝利,我大清就可以天下無敵了?好簡單呢打仗在爾等看來,不過是一紙詔,但最後的勝利,卻是要靠無數年輕的戰士浴血拼殺才能獲得的”

這番話說得群臣動容,都覺得語氣嚴重,不敢輕易奏對。但皇帝不願意就此和各國開戰的意圖卻也是很明顯的,因此都沉默了下去。

皇帝細看西面那一班從領頭的惇王,到末尾的翁同龢的臉è,知道自己這兩句話把他們鎮住了,於是又用緩和的聲音說:“諸事要從長計議,你們都是國家的重臣、近臣,休慼相關,跟外頭不一樣,總得要擱下成見,多替國家著想。”

醇貝勒是主戰的一方,既無徹底滅洋人的長策,又為皇帝借題發揮,重責載澧,壓下了氣焰,就不敢再多說。軍機和總理衙門,除了李鴻藻以外,是主和的一方,聽出皇帝暗中支援的意思,便不必再多說。彼此沉默之下,作為清議領袖的曾國藩,就不能不發言了。

“臣愚昧,”他說,“張光藻、劉傑兩員,既然官聲甚好,不宜加罪。”

“是的,不宜加罪。”瑞常和朱鳳標同聲附和。

因為這三個人的位高望重,寶洌У熱瞬槐闥禱埃�揮洩�跗鴝�嗖擔���凰檔靡瘓洌骸安灰稜�遠��耄�稅覆荒萇屏恕!�

於是又出現了僵持不下的沉默,翁同龢覺得這是個給自己講話的機會,便提高了聲音說道:“臣有愚見。肅順所請兩事,皆天下人心所繫,亦是國法是非所繫。請再申問肅順,洋人此後如無別項要求,尚可曲從,倘無把握,則宜從緩。似乎不必在倉促間定議。”

這是折中的論調,也合乎皇帝‘從長計議’的指示。在主戰的一方,認為不得已而求其次,至少該這麼辦,而主和的一方,覺得以此作為讓步的表示,亦未始不可。只有一個董恂,聽得翁同龢的話,心裡就冒火。

董恂久為清議所指摘,而他亦對朝士抱著極深的反感,最使他痛恨的是替他安一個‘董太師’的外號——將臣子擬於董卓,如在雍正、乾隆朝,憑這個外號,就可斷送一輩子的功名富貴。因此,他總認為那些以講學問務聲氣的名流,徒尚空言,不負責任,所發的議論,成事不足,敗事有餘,如眼前的翁同龢就是。

肅順的摺子,或準或不準,可否之間只憑皇帝一句話就可裁決,反對的人雖多,但有皇帝、下有曾國藩等,仍可如願以償,不想翁同龢節外生枝,要搞亂了垂成之局,豈不可恨?

本站所有小說均來源於會員自主上傳,如侵犯你的權益請聯絡我們,我們會盡快刪除。
上一章 報錯 目錄 下一頁
本站所有小說為轉載作品,所有章節均由網友上傳,轉載至本站只是為了宣傳本書讓更多讀者欣賞。
Copyright © 2025 https://www.kanshuwo.tw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