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胡思亂想,聽門外有無比熟悉的說話的聲音,“今兒個是誰的班啊?”
趙光趕忙放下茶杯,從裡面迎了出來,“臣……”
“大過年的,大規矩都免了吧。”皇帝輕笑著舉步入內,“文祥幾個病重,你們幾個人可就要多多辛苦了。”
“臣不敢。”趙光微微弓著身子,跟在後面進到屋中,伺候著皇帝在寫著‘一堂和氣’的中堂下面落座,楊三上前,幫他脫掉靴子,盤膝坐好,“皇上有事,派人宣召就是。怎麼……世上哪有主子看望臣下的道理?”
“剛下過雪的天氣,朕看這一片潔淨世界,心中歡喜,就不覺多走了幾步。”皇帝微笑著解釋道,“家中都好?”
“是。臣愧蒙皇上垂記,寒宅闔府上下,感戴聖恩。”
“歇衙期間,只有軍機處還有點人氣兒,不瞞你說,朕偶爾總是要到這裡來,昨天的時候,還和閻敬銘同桌進食呢。”皇帝孩子氣的一笑,“這個閻敬銘啊,你不要看他做到一國輔政的高位,吃起飯來,跟狼似的。朕問他,他說,小時候家裡窮,兄弟姐妹也多,不搶就吃不上。久而久之,就養成狼吞虎嚥的毛病了。”
趙光陪著笑了幾聲,忽然靈機一動,“想來如今西北各省,早不復當你貧瘠之景了。百姓衣食無愁,也就不必再飲饌之事上,再仿效閻大人舊日情致了吧?”
“哪兒有那麼簡單呦江南各省不提,那裡久稱富庶,只要肯下力氣,總是可以達到溫飽二字的。西北諸省嘛,除了肯出力氣,還得看老天爺的臉色呢”
趙光有意引出皇帝這樣的說話,接下去說道,“臣想,西北多年貧瘠,民風淳樸之外,另有悍野之氣。這民制大局,還需從長計議啊”他說,“便如上一年中,皇上加恩天下,蠲免錢糧之外,更於刑名一道,有聖諭傳播天下,除那些怙惡不悛之輩的匪類外,各省無不衷心讚佩皇上聖明如天,愛民若子。”
他停頓了一下,看看皇帝洋洋自得的神色,又說道,“但臣只是在擔心……這等有利百姓之舉,會為人所利用,成為傷民之本呢”
皇帝立刻為他的話引起了注意,“你這話怎麼說?”
於是,趙光將心中所想婉轉敘述了一遍,最後說道,“故而臣想,總要曉諭各方,於聖諭所言,要切實領悟,認真知曉百姓,才是上策。”
“嗯,這話有些道理。”皇帝沉吟著說道,“等過年之後,命內閣擬一道諭旨,傳喻全國。不能不分良莠,還是要區別對待。”
“皇上從諫如流,臣不勝欽服之至。”趙光看看差不多了,這才小心翼翼的說道,“皇上,臣還有一件事,不知道該不該說。”
“這是什麼話?有事你就說。”
“暫停各省勾決人犯一事,臣以為,皇上有矯枉過正之心。”
皇帝楞了好半天的時間,勉強端正坐姿,冷顏問道,“你這樣講話,可有說乎?”
“有的。”趙光先一步跪倒下去,口中奏答,“遍翻史籍,自祖龍一下,歷年暫緩勾決,或者為祈福、或者為降恩、或者為禳災,從未有承平年景,並無水旱荒年,又無喜慶之事而暫緩前例的。皇上上一年暫緩勾決,固然是人君仁厚之心。但臣以為,此事易為天下百姓所詬病”
“朕若是殺人,天下人會以為朕殘暴;不殺人,也為人所詬病?左右都是天下人的道理,朕就一點道理也沒有了?”
“臣不敢這樣說。但各省判處人犯死刑,皆是依照大清律例而行。臣奉旨管部,疏爬各省呈訟到京的案犯卷宗,皆是情真罪實,從無半分虛假,而皇上聖諭所指,臣……”
“你怎麼樣?”
“臣以為,實為畫蛇添足之舉。”
“朕明白了。原來不是百姓詬病,而是你認為差事太多,過於辛苦,嗯?”
趙光大驚。他沒有想到皇帝的腦筋這樣靈透,從自己曖昧的奏對中就能夠聽出弦外之音,趕忙用力碰頭,“臣不敢”
皇帝並沒有很生氣,反而溫言說道,“你先起來。”等他站起,才對他說道,“朕當初對朱光第等人說,今後辦理差事,要秉持一個寧可錯放一千,也不可冤枉一個的辦事原則。當時不但是朱光第,就是翁同龢和崇實兩個,也無不驚駭,以為朕一時口誤,說錯了話。實際上卻不是的。刑名案子,最關民情——和錢糧賦稅不同的是,後者不過受一點錢米上的損失,終究是無關大局的。而且,這其中有一點關乎心性之學的地方。簡單的說,遭遇悲慘之事,若是能夠有人通同此厄,在感覺上就會覺得輕鬆很多——錢糧之事,便是如此。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