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81部分(2 / 4)

小說:清山變 作者:津鴻一瞥

理差事,得méng皇上破顏一笑,就是奴才的功夫沒有白費了。”

“今兒個是怎麼了?居然自抑如此?可不大像你肅六兒的為人啊,是不是又有什麼事,要向朕求懇的?”

肅順笑眯眯的跪倒碰了幾個響頭,“聖明無過皇上。奴才還真有一件事,想請皇上的旨意。”他說,“奴才府中的李慈銘、高心燮兩名清客,都是舉人功名。咸豐八年的時候,隨奴才調任山西,幫助奴才辦理政務,出力甚多。奴才想請皇上的恩旨,……”

“你呀”皇帝半真半假的嘆了口氣,盯著他看了一會兒,終於點點頭,“罷了看在你這幾年間清廉如水的份上,就賞了你府中這幾個奴才,隨同會試的這份恩典吧”

“奴才誠惶誠恐,叩謝皇恩”肅順心中大喜,咚咚咚的撞了幾個響頭,一副喜不自勝的模樣。

等御駕迴鑾,肅順把訊息告知,李高兩個自然也是歡喜,以他二人的才學、腹笥,都是一時之選,雖然說場中莫論文,但真正xiōng有錦繡如李慈銘、高心燮的,卻也都是自信滿滿,一時不做第二人想。

“大人可知道,今年會是幾位主考是什麼人嗎?”陳孚恩在一邊問道。

“這卻不知,也從來無人敢於打聽。”

“這倒不必擔心,咸豐八年戊午科場大案之後,一國的大學士鬧市丟頭,闈中風氣丕然一變,若是說還有人敢於有槍替、冒籍、濫送、賄買等等弊竇之行的話,便是自尋死路了”陳孚恩笑著說道,“皇上連最捨不得殺的柏靜濤都殺了,旁的人還在話下嗎?故而只要兩位小兄臨場之間,無任何舛誤疏漏之處,會試得中,全然不在話下,就是掄元五魁,也未必是奢求呢”

“學生初識文字,闈墨種種,還要請老前輩多多指教呢”李慈銘說。

高心燮故意搞怪的嘆了口氣,“哎,本來我還想請藿公指教一二,如今給愛伯小兄搶了頭籌,倒不好開口了”

眾人同時大笑起來。

三月十八,三場考罷,回到肅順的府中,兩個人各自把所答策問之卷默記於紙上,請陳孚恩點評一二。而這一科最後一場的策問的題目是:是地利不如人和也。

走筆至此,說幾句題外話。《清山變》中有一些科場考試的相關內容的介紹,但於士子的答卷,始終未曾提及。在這一節中,且做一次文抄公,選兩段科場考試的八股文字,逐斷摘抄,讓讀者能夠有一個感xìng的認識。

所謂的八股文,分作破題、承題、起講、入手、起股、中股、後股、束股;因為每個段落中,都有兩股排比對偶的文字,合共八股,故稱八股文。

李慈銘和高心燮所做的文字分別是這樣的:“申言地利之難恃而人和更重焉。夫地利雖重於天時,而委而去者若是,其不如人和也明甚。孟子故特申其說雲且自王公設險以守國,而人無不以輿圖為大利矣。故不究變故之乘無由知成城必須乎眾志,不備歷乎艱難之會無由知立國端藉乎民心。是以聖王之世非在形勢為憑依,而以臣民為保聚此道得焉爾。”

“……委而去之,是豈不知有城池之利、兵革之利、米粟之利乎?而竟若是,河山昭帶礪(音力)之盟,豈謂地利之不足,藉顧非藉乎?地利無以奠宗廟社稷之基而徒恃乎?地利亦何以為磐石苞桑之計。則保合必貴太和也。子孫承世守之規,豈謂地利之有可廢故必廢乎?地利無以服開疆拓土之心,而僅言乎地利亦何以為長治久安之策?”

“……而究之,七旬自格即在文德之覃敷;六卿有徵,唯本恭行之誓誥。從可知,千城之寄總不外腹心之資也。退之鬼方甚遙,何以三年而竟克?崇墉雖峻,何以再駕而終降?感孚在群倫謂,無土不王,僅侈夫幅員之廣哉?”

“……吾更綜當今之大勢而論之,重關函谷實擅鶉首之雄,百雉都城爭據,虎牢之險豈不以深溝高壘,以為憑乎?而究之,西戎克霸,必俟蹇叔之同升,東道可通,猶賴國僑之善相。從可知,邊鄙之安要,不外股肱之力也。推之,虞不棄賢,何至軍成於假道;梁如恤眾,何至民潰於溝宮?”

“……國家休養有年,士氣值百倍矣。故有人和以捍牧園而宗佑固若金湯焉。有人和以修武備而軍容盛於荼火焉。有人和以課農功而廩藏充於京邸焉。是明乎地利之不如。而東帝西帝之心,可少戢亦;縱人橫人之焰,可不張然。亦非籠絡乎?人而得以增保守也。朝廷訓練有方,多士實一心耳。”

“……故有人和以守土而關塞,於以益雄焉;有人和以禦敵而戈矛於以益厲焉;有人和以敦耕作而集糧於以益儲焉。是明乎地利之不

本站所有小說均來源於會員自主上傳,如侵犯你的權益請聯絡我們,我們會盡快刪除。
上一頁 報錯 目錄 下一頁
本站所有小說為轉載作品,所有章節均由網友上傳,轉載至本站只是為了宣傳本書讓更多讀者欣賞。
Copyright © 2025 https://www.kanshuwo.tw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