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19部分(3 / 4)

小說:清山變 作者:津鴻一瞥

“託大人的福。這一年來的生意倒也沒有什麼差錯。”尤杉面有得色。他的生意做得相當大,山東、河南、兩江,都有他的店鋪,而且,自從妞妞進宮,又深得帝寵之下,那些趨炎附勢的人圍攏上來,主動為其提供便利,生意越發做得大了。

若說有什麼遺憾的,就是沒有一個可以克紹箕裘的兒子,可以承繼家業,不過臨行的時候得知,魏氏懷了身孕,將來誕下子嗣,自己的年紀還不算很大,大可以教養一番,做一個跨灶之子。故此他現在真可謂是興致一起來,心情好得緊。

“要說起來,還是老兄這樣的好。既無官場侵擾煩累之苦,又有富貴適意之樂,實在是令人羨慕啊”

尤杉趕忙擺手,“不做官,又何來所謂的貴?不過是數十年積蓄,略有所餘,也只是小康而已。又怎麼談得起適意?大人過獎了。”

“這個不忙談。”肅順裝出一副饒有興致的神色,身子前探,問道,“尤老兄,我不懂你們這些做生意的,一年下來,風裡雨裡,辛苦二字不用提,可能夠賺得多少銀子?”

尤杉遲疑了一下,心中大起狐疑,好端端的,他問這個做什麼?不會是也想謀一杯羹吧?轉念一想,倒非是壞事。肅順如今是皇上面前的第一紅人,若是他真的肯於加入到自己所掌的天蒼糧號,日後只是憑著他的名字,在這十八行省之內,簡直就可以橫著走了。

因此,他也大感興趣,“大人,莫不是也有心學那陶朱公嗎?”

陶朱公就是范蠡,助勾踐滅吳稱霸之後,看出來勾踐是可以共患難、不可共富貴之輩,上書勾踐,請求歸隱,勾踐不準,有范蠡就帶著珍寶珠玉,與他的家人乘扁舟出海北上——有一說,范蠡是攜西施一起歸隱的。

後來范蠡到了齊國,改名叫鴟夷子皮,鴟夷是用牛皮或者馬皮做成的酒囊,用的時候虛能受物,腹大如鼓;用不到的時候,不妨掩而藏之。范蠡以此自況,正是君子用行舍藏的意思。

後來范蠡在山東半島沿海一帶經營鹽業,發了極大的一筆財,齊國人早知道他的名氣,有意請他出來做國相,范蠡拒而不受,又怕對方糾纏,索性散盡家財,跑到了魯西與河北交界的定陶地方,這裡是‘堯’的故土,春秋時屬於魯國,周敬王三十三年,宋國滅曹,不久又歸入齊國的版圖。這個地方稱為“四達之衝”,在春秋時最為多事,會盟征伐,幾乎年年都有,膽小的人視此為危邦,決不敢住。

而范蠡別具隻眼,以為“此天下之中,諸侯四通”,是貿易有無的絕好地點。於是在此定居,改姓為朱,本地人稱他為“朱公”,別地方的人,冠以地名,稱他為“陶朱公”。

陶朱公做生意非常有手段(這一節不是重點,略去),幾年的功夫又成了鉅富,後人仰慕,把他尊為做生意的祖師爺——尤杉雖然讀書不多,這一層卻是知道的。

聽尤杉語出玩笑,肅順點點頭,又搖搖頭,“這等商業之事嘛,肅某是不懂的,也不想過多的參與。只是覺得好奇。尤老兄給我解說幾句啵?”

陶朱公的故事知者甚多,不過肅順今天要聽的不是他的那些奇聞異事,而是想知道所謂的‘生意經’,這在龍汝霖和黃錫就只能瞠乎其後了。尤杉見他不去請教府中清客,反來詢問自己,覺得大有面子,左右無事,便說了起來。

尤杉的祖上是熱河本地人,他的高祖叫尤自豪,自幼喪父,靠寡母的十指刺繡為生,深宵刀尺,骨立形銷,尤自豪大為不忍,後來聽人說,學戲可以掙錢,便向母親吐露心意。

母子一番對泣之下,便將兒子託人送到一家戲班去學戲。本工學的是旦角——在過去,有一個極為醜陋的規矩:唱旦角的,天經地義就是師傅的孌童。

尤自豪分外不能忍受,不肯、不願甘身雌伏之下,也不知道受了多少罪,捱了多少打,後來終於忍受不住,從戲班跑回了家中,母子大哭一場之後,尤自豪決定去從軍。

試想一下,以他可以學旦角的清秀相貌,一旦遠離故土,從軍在外,不說能不能吃苦,只是這副弱小的身子骨,又怎麼禁得住兵戎戰事呢?所以一開始的時候,老母親怎麼也不同意,後來終於架不住兒子苦求,就答應了。

事有湊巧,尤自豪投軍之際,正好是康熙年間著名的三藩之亂大起的時光尤自豪給分到綠營,在王進寶的麾下聽用。

滿清入關不久,綠營兵士識字的不多,其實不要說兵士,就是著名的馬鷂子王輔臣,也是大字不知幾個的粗人。尤自豪在戲班念過幾天書,識得字,人長得又非常俊秀標緻,王進寶便把他招攬在身

本站所有小說均來源於會員自主上傳,如侵犯你的權益請聯絡我們,我們會盡快刪除。
上一頁 報錯 目錄 下一頁
本站所有小說為轉載作品,所有章節均由網友上傳,轉載至本站只是為了宣傳本書讓更多讀者欣賞。
Copyright © 2025 https://www.kanshuwo.tw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