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國荃雙目微闔,口中喃喃自語著:“那就好,就……好。”
格蘭特眼見形勢大好,當即下令,全軍進攻,一定要趁勢闖過安山湖這一道清軍的防線剩餘的一萬餘聯軍士兵,除卻炮兵要照顧自己的位置,不能參與進攻之外,各自端起火槍,從緩坡後衝出來,加入到了進攻的陣營中。
長瑞隨同賽尚阿、曾國藩幾個呆在對面的一面高坡上,眼見清軍敗勢將成,英軍全線壓上,而統帥兀自不肯動手,真有點扛不住了:“汀公,曾大人,讓卑職帶人上去吧弟兄們……怕是堅持不住了”
曾國藩已經知道弟弟受傷的訊息,不過身為軍中主帥,時機未到,也只有咬牙堅忍:“不行,再等一等。”
“大人”
曾國藩瞪起一雙三角眼,怒聲喝道:“長瑞,你敢軍前抗命?”
聽曾國藩一聲怒吼,長瑞不敢多說,諾諾的退到一旁:“卑職不敢。”
戰勢的進展於清軍越來越不利,戰場上只有鮑的霆字營和曾國荃的浦字營餘部仍自咬牙苦戰,幸虧英軍所求並不是為了殲滅清軍,只是要闖出一條生路來,所以除了正面相抗的聯軍隊伍之外,倒沒有其他更大的壓力,否則的話,也早為對方沖垮了。
鮑一邊指揮兵士還擊,一邊不停的回頭張望:大帥,怎麼還不按計劃展開啊?
在聯軍的隊伍敗退下來之前,賽尚阿幾個接到京中來的上諭,皇帝的旨意不能有半點折扣之處,只不過,考慮到英軍為求生路,定然會不顧一切的猛烈進攻,而清軍總兵力在兩萬六七千上下,其中一萬兩千餘人的新軍,另外有山東將軍和帶來的一萬四千餘綠營兵士。
但在曾國藩看來,和所帶的兵士,戰力薄弱,怕是很難強行抵抗得住對方的拼命進攻,一旦開始潰退,不但起不到阻敵的作用,相反的,還會拖累友軍。反倒不如將這些人暫時棄置,留待最後關頭,情勢好轉的時候,讓他們上來——這些人都是習慣打順風仗了——或者能夠起到一點作用。
曾國藩深通理學,於人心更是熟稔,他知道,清軍與聯軍在這山東腹地相遇,註定要有一場殊死拼殺,而己方有三不可及。
第一便是彼此心情不同:清軍本土作戰,雖並無後顧之憂,但相應的,軍士的殺敵熱情也就不會太高。而聯軍則是為個人生命而戰,其中玄妙之處,不可同日而語。
第二就是彼此戰力不同。新軍縱然是天朝新練武裝,終究是成立時間太短,比不來聯軍的百鍊成鋼。
第三就是戰法不同。華爾當初在軍營中,也曾經多次為眾人解說英軍這種古怪到了極點的作戰方式,一開始大家都不肯相信:哪有這樣作戰的?豈不是排隊給別人當靶子嗎?
曾國藩倒不至於以為華爾在大言哄騙,因為除了華爾以外,擔任雙方通譯的容閎也從側面和他有過同樣的表述。這就使得曾國藩不得不在戰前考慮:當士兵們見到英軍這樣特殊的進攻方式的時候,會是怎樣的驚駭莫名了新軍況且如此,多年來從未有過臨戰經驗的山東省內綠營兵士又當如何?
有了這…不及之處,若說正面相捋的話,己方怕是很難佔到什麼便宜。沒有辦法,只好另尋對策。曾國藩考慮再三,拿出了一個辦法。
這個辦法是這樣的,先由兩至三營的兵力正面抗敵,除了消滅敵人之外,更加重要的目的,是將對方的兵力全數調動出來,然後,其餘部隊從側翼進攻,把重點放在印度軍隊身上。集中打垮這支作為附庸的部隊,一旦成功,再派出和統帥的綠營軍隊,起最後的總攻擊。
戰法報到御前,皇帝命人回了三個字的硃諭:“知道了。”於是曾國藩幾個人知道,皇帝詔準了作戰計劃。接下來要進行的,就是選擇哪一營擔任正面阻擊的任務。經過選擇,曾國荃的浦字營和鮑的霆字營雀屏中選了。
其餘李元度的青字營、林文察的明字營、朱洪章的衛字營,還有一個是程學啟的忠字營作為總預備隊,等候山頭信炮響過之後,會同和的部隊,從隱藏之地衝出來,一舉全殲聯軍。
曾國藩千算萬算,漏了兩條,第一他沒有想到格蘭特如此穩妥,遲遲不肯將全部軍力都投入進來,以致時間上一拖再拖;第二他沒有想到,曾國荃的浦字營居然垮得這麼快,而且還連累得弟弟也受了重傷?
賽尚阿名為統兵大臣,實際上在軍中的威望不及曾國藩遠甚,看他雙目微闔,臉頰抽動,話都不敢多說,在一旁和奕山垂手肅立,竟似是比親兵的站姿更加拘謹有禮。
曾國藩強自忍耐著,半天的時間抬眼看過去,聯軍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