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色安慰道:“愛卿忠心,日月可鑑,如今中日之戰正酣,正需要像卿這樣忠心耿耿之人盡力,唉!朕只是沒有料到我大清的軍隊竟然會連倭人都贏不了。”
光緒確實有些心灰意冷,中日甲午戰爭之前,朝廷上上下下都抱著一種自負的心態,認為倭國,只是撮爾小國,不足為據,書迷們還喜歡看:。
當時的光緒也是雄心勃勃,期盼著能夠擊敗日本,一振國威。
只是,隨著中**隊的一敗再敗,他現在只希望能夠擊退倭人。
“難道我大清就再無可戰之將了嗎?”光緒黯然一聲長嘆。
另外一位軍機大臣孫毓文聽到光緒的感嘆,錚錚有聲的勸說道:“皇上不必過慮,劉大人和馮將軍正在來京師的途中,另外,劉銘傳老將軍也有一些意動了。”
孫毓文所說之馮將軍,指的是抗法名將馮子材,劉大人指的是湘軍名宿劉坤一,甲午戰爭之後,馮子材極力請求率領軍隊從兩廣出發,抗擊日軍。
不過當時由於戰事不算緊急,光緒也就沒有同意,畢竟誰也不知道法國佬會不會從越南過來趁火打劫。
現在日軍已經進入中國境內,光緒就不得不考慮他的請求了,只是,讓七老八十的老將再上戰場,他感到一陣心酸啊,大清國,從何時開始,已經變得暮氣重重了。
劉銘傳是銘軍創始人,淮軍老將,威望盛隆,如果此人肯再次出山,不說還會不會作戰,至少前線的眾將不會不服。
劉銘傳從臺灣巡撫的位子上下來之後,一直幽居在家頤養天年,他對於當年自己被解職一直耿耿於懷,甲午戰爭之後,朝廷以及李鴻章都有意讓他重新出山,不過他以自己抱病在身為由推了,顯然是在對朝廷表示冷落他這些年的不滿。
只是隨著日軍的腳步踏進國門,劉銘傳也終於鬆了口。
不過,日軍從花園口成功登陸,直接危險到旅順、大連以及整個遼東半島,打了清軍一個措手不及,戰事緊急,此兩人就任都來不及了。
李鴻章對於光緒的顧慮心知肚明,上奏道:“皇上,臣認為可調遣東路軍四川提督宋慶馳援,入旅順節制諸軍,在此之前,前敵營務處總辦龔照璵可暫為節制,其他書友正常看:。”
宋慶現如今是鴨綠江防線的統領,把宋慶調走,鴨綠江防線肯定要重新任命一人了。
李鴻章接著說道:“至於東路軍可由聶士成節制,聶士成指揮有度,可堪大任。”
光緒無奈的揉了揉眉頭,說道:“就按愛卿說的辦吧,孫卿,你退朝之後再催一催劉大人。”
孫毓文鄭重其事的回道:“喳!”
光緒又看了看朝臣們一眼,接著說道:“眾卿家還有事啟奏否?”
朝臣們你看我,我看你,最後一起盯著腳下看螞蟻,就是沒有一人出聲。
翁同龢倒是想對戰爭發表一番看法,奈何他只會嘴上嚷嚷要堅持抗戰,但是對具體的作戰事宜,就只能七竅通六竅,一竅不通了,這也是方才李鴻章上奏任命兩員自己將領上位,他沒有出言反對的原因了。
“無事就退朝吧!”光緒一臉無奈的擺擺手道。
一幫朝臣一聽說要散朝了,尤其是那幫大清王爺們,那是一個兩個眼冒精光,想著待會去哪裡玩樂。
一走出太和殿的大門,軍機大臣翁同龢就冷笑著對李鴻章說道:“李大人,前線戰事糜爛,皇上對你的淮軍很是不滿,聽說朝廷要練新兵了。”
孫毓文言下之意就是,李鴻章,你丫的好日子快要到頭了。
李鴻章氣的鬍子一抖一抖,顫聲說道:“前線的將士浴血奮戰,翁大人卻在這裡冷言冷語,也不怕寒了前線將士的心,書迷們還喜歡看:。”
“浴血奮戰?”翁同龢冷哼一聲,接著說道:“老夫怎麼沒有看到,老夫得到的訊息卻是我軍將士潰不成軍。”
“兩軍作戰,互有勝負,倭人有備而來,我軍措手不及之下戰敗並非不可原諒。”李鴻章為自己軍隊找藉口道。
翁同龢一甩衣袖,轉身而走,臨走之前還冷聲說道:“老夫倒是要看看,你的軍隊何時能夠打勝仗。”
等到翁同龢離開之後,李鴻章才面顯慮色,戰爭是衡量軍隊的最好手段,中日戰爭進行到現在,他比誰都清楚,現如今的淮軍,已經早非往日他親自指揮的那支軍隊了。
盡人事,看天命吧。
李鴻章此時已經做好了兩手準備,一時戰,一時求和,萬一遼東之戰再戰敗,蓋時也只有求和這條路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