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關控制權和關稅自主權。”
魏季塵的話無異於石破天驚,這兩個權力早在《南京條約》之時就已經喪失了,中國對進口的商品按照《南京條約》來辦,只徵收百分之五的進口關稅,而中國海關,也一直被列強控制者。
《馬關條約》的賠款更是被清政府以海關權進行了抵押,以後海關稅務司所得的中國海關關稅都被託管在了英國的滙豐銀行,用來償還各國的貸款。
苦逼啊,中國人從海關中一毛錢都撈不到了,直接都不經過清政府的手。
如今魏季塵要收回海關自主權力,不但能夠保護本國民族資本產業,關稅的收入更是政府的一個非常大的財政收入來源。
只是,洋人會同意嗎?
魏季塵現在實際控制的省份並不多,也就京津地區、山東以及能夠輻射到東三省而已。
“元首,是否有些太過心急了?”許景澄有些擔憂的問道,要是一下子就收回海關權力,還怎麼進行分化拉攏呢。
要知道,洋人在中國瘋狂的傾銷商品,賺都賺瘋了,很大一部分原因就是這個進口商品關稅才百分之五,要是魏季塵把關稅百分之二十,百分之三十,那麼洋人的商品在華的利潤會下降很多,要麼就是提高價格,要麼就是堪堪賺一點錢。
要是提高價格,競爭力自然是下降很多了。
魏季塵微微一笑,不慌不忙的說道:“我準備拿出零關稅作為誘餌,從而拿出海關權力來。”
魏季塵沒有說太清楚,其他,他只是準備和德國一家進行互相的零關稅政策而已,以求拉攏德國。
所謂的互相零關稅,就是德國商品出口到中國來了,免徵海關關稅,而中國的商品出口到德國去,同樣免徵國稅。
表面上一看,德國人是佔大便宜了,他們那裡還有不同意的呢!
德國人出口到中國的商品有多少?而中國出口到德國的商品,又能夠有多少呢?
所以,德國人肯定會砰然心動,撇開其他國家來與中國談判。
魏季塵之所以敢這樣做,一是德國在中國傾銷的商品最少,二是如今東三省的工業品競爭優勢並不比德國人少啊。
只是中國市場廣闊,東三省的工業品、農業品等等,還來不及出口罷了,等到與德國簽訂這個要命的零關稅條約,無數物美價廉的商品將要反傾銷向德國,到時候,哭的人就不會是魏季塵了。
李鴻章眼珠子一轉,便明白了魏季塵的打算,他可是知道,洋人的商品在東三省硬是擠不進縫啊,那時候可是公平競爭,魏季塵也沒有提什麼支援國貨,抵洋貨。
魏季塵接著說道:“如果能夠拉攏德國,我們就和他簽訂《中德互助條約》,以我們的潛艇,飛艇,還有戰列艦技術為代價,換取人才的便利。”
二十一世什麼最重要,人才!
十九、二十世紀呢,同樣是人才,只是各國現在還沒有怎麼重視而已,如果和德國人簽訂了這個中德互助條約,中國將輸送一大批人,前往德國學習,各行各業的人都要有,軍校、一般的學校,工廠的學徒啊、讓德國全方位為中國培養人才。
而付出的這些代價,完全是值得的。
魏季塵把自己的宏偉計劃說出來之後,把外務部的一干人員震得一時間明白不過來,在這些人看來,列強還巴不得中國送留學生到他們國家去呢,以後這些留學生回國的時候,就會成為親什麼什麼派了。
“百年樹木,十年樹人,要是等我們國家自己從基礎教育做起,也不知到猴年馬月才能夠教出一個傑出的人才來。”魏季塵嘆了一口氣說道,這是整個教育體系的問題。
教育雖然要改革,但是培養出來人才的速度太慢了,還是多弄一些‘海歸派’得了,那些留學生不用說,中國出一部分錢,但是各行各業派去的學徒,魏季塵就不準備出一個子。
學徒嘛,即便沒有工資,三餐你德國人還是得包吧。
而學徒的數量,魏季塵準備的第一批是十萬人!除了農業上面不用派出學徒之外,其他行業都從中國各行業中抽調年輕有活力,肯學的前往德國。
如果只是幾百上千人,要簽訂這個中德互助條約幹嘛。
“十萬?元首,你確定是十萬不是一千幾百的?那我們中國以後還不成為德國的附庸?”李鴻章悄悄的嚥了口唾沫,艱難的問道。
成為德國的附庸,這怎麼可能呢?後世千千萬萬的中國人去各國留學,回來之後,也不見得中國既變成那個國家的附庸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