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70部分(1 / 4)

小說:龍興華夏 作者:抵制日貨

自咸豐帝死後不久,慈禧與恭親王奕忻定計,發動祺祥政變(辛酉政變),處死了肅順等輔政八大臣,奪取了清王朝的最高權力。表面上,慈安與慈禧兩宮太后以姐妹相稱,共同垂簾聽政,執掌國家最高權力。但慈安太后一般都是深居簡出,政事基本都是由慈禧太后處理。以至於外人得出了慈安“優於德”而慈禧“優於才”的印象。

事實上,慈安不但城府很深,而且是一位大智若愚的女子。其實把她與慈禧放在一起做比較,就能夠發現,慈安太后也絕不是一無是處。決定朝政大端,好多都是慈安最終拍板。只是因為慈安對權力不感興趣,所以日常朝政多讓慈禧處理。而慈禧“懾於嫡庶之分,亦恂恂不敢失禮”。遇到朝政大事,慈禧不敢擅做主張,仍要徵詢慈安的意見。所以說慈安太后在控制局面、掌控權力方面也是很有一套辦法的。

“今有法蘭西國公使呈遞國書,言其國主將傳位其子,屆時請諸國使臣到賀,共赴新君加冠之大典。”恭親王道,“依萬國通例,我國當遣使前往,此次出使,事關兩國交好,以何等名義出使,使臣之遴選,諸位臣工有何建言,當細奏於皇太后皇上知道。”

————分割線————

求收藏!求推薦!

第一百三十一章朝議

恭親王的聲音雖然不大,但大殿裡的每一個人全都聽得清清楚楚。

“此事萬萬不可!”大學士倭仁的聲音高高的響起,“天朝體制,從來都是四方蠻夷在我京師設定常駐使節,豈有天朝派遣使節為蠻夷之邦酋首道賀的道理?”

看到倭仁邁步出班,恭親王心下冷笑,象是知道他會第一個跳出來,但並沒有說話。

“夷人吾仇也,咸豐十年,庚申之變,創深痛巨,此仇何能一日忘記?”倭仁大聲道,“而今竟要遣使通好,此事傳出,必為天下所笑,人心由此喪盡,還請皇太后皇上收回成命!”

“倭大人所言,甚是可怪。”文祥的聲音響了起來,“不和夷人通好,難道還要和夷人開仗不成?”

文祥的一句話便將倭仁噎在了那裡。

“真要開仗,是不是倭大人還要學勝保衝鋒陷陣,替皇太后皇上斷後,然後再來一次焚園之禍?”文祥厲聲道,“倭大人,夷人求通好,你卻在這裡煽風點火,欲起釁端,你是何居心?”

“你!……”倭仁一時為之氣結,他沒想到文祥會在這裡挑他的毛病,一時偏偏又說不出反駁之詞,只是一個勁兒的在那裡氣得發抖。

“文大人言重了,倭大人的意思,是不可遣使去法,壞了朝廷的儀制。”大學士宋晉出班道。

聽到宋晉一句話避重就輕的給倭仁解了圍,而且把矛盾一下子便轉到了朝廷外交上的“死穴”——禮制問題上來,恭親王的心裡暗生警惕。

中國傳統王朝以儒家學說為立國之本,其政治學說的核心便是“禮治”。清朝自關外入主中原,對“禮治”傳統的繼承,成了其統治合法性最重要的來源,自然,在禮儀方面的“剛性”也就較前代更強,可供迴旋的餘地更小。

外國對清朝禮治傳統的挑戰,始於乾隆五十八年(1793年)英國馬戛爾尼使團來華。朝貢體系下,清廷自視為“天下共主”,馬戛爾尼們所尋求的卻是平等外交下貿易條件的改善。主管藩屬事務的禮部的辦法是按照“朝貢”體系的需要,在翻譯的時候,擅自篡改人家的外交文書。

文書可以按照自己喜歡的意思亂改,反正“夷人”也看不懂;但真到了需要“夷人們”三跪九叩中國皇帝的關頭,卻總不免露出馬腳。但文字遊戲還是要繼續玩下去,馬戛爾尼使團以謁見英王行單腿下跪的禮節,謁見了乾隆皇帝;清方文獻卻堂而皇之的記載:使團正使“行禮如儀”。但嘉慶皇帝則不像他父親那般滿足於文字遊戲,阿美士德使團不肯對他三跪九叩,他就把他們趕出了中國。

而到了道光咸豐年間,在西方的衝擊下,中國國勢日衰,而這種可笑的自尊心卻表現得更為強烈,如皇帝決不見不行跪拜禮之夷人,就成了不可觸犯的鐵則。

作為第二次鴉片戰爭的產物,中英《天津條約》第三款規定:英國乃自主之邦,與中國平等,大英欽差大臣作為代國秉權大員,覲見大清皇帝時,遇到有礙國體之禮,決不可行。必須統一使用英國使節拜謁其他國家元首的統一禮節。基於條約的“最惠國待遇”性質,這本來意味著西方國家以近代西方平等禮儀覲見清朝皇帝,已經以條約的形式獲得瞭解決。但各國使節們很快發現,付諸實施卻成了大問題。直到185

本站所有小說均來源於會員自主上傳,如侵犯你的權益請聯絡我們,我們會盡快刪除。
上一章 報錯 目錄 下一頁
本站所有小說為轉載作品,所有章節均由網友上傳,轉載至本站只是為了宣傳本書讓更多讀者欣賞。
Copyright © 2025 https://www.kanshuwo.tw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