毛奇拿起望遠鏡觀察片刻,然後對身邊御駕親征的普魯士國王威廉一世興奮地說道:“陛下!您不但贏得了這場戰役,而且也贏得了戰爭!”
原來就在普魯士易北軍團和第一軍團陷入與奧軍苦戰的同時,一名傳令兵賓士了30多公里,給威廉王儲送去了國王的強制性命令,第二軍團隨即開始向北運動,這就是俾斯麥看見的“移動的樹木”!
下午2時30分,第二軍團向奧軍北面的防區實施攻擊。奧軍防線開始瓦解了。貝納德克元帥於下午3時下令全線撤退。但是普軍的攻勢非常猛烈,奧軍第一軍只能發動騎兵反攻,以支援炮兵及掩護友鄰部隊撤退。這次行動在20分鐘之內就傷亡了1萬人,奧軍第一軍幾乎被打殘。可是奧軍的這次反攻爭取了時間,奧軍主力近18萬人在被完全合圍之前從夾縫中成功撤出。這便是著名的薩多瓦會戰。
薩多瓦會戰中,普魯士方面取得了決定性勝利。10天后,普軍逼近奧地利首都維也納,攻佔了距離維也納僅僅6公里的佛羅斯洛夫要塞,拿下維也納、征服奧地利已指日可待。
這時,一件在外人眼裡十分奇怪的事情發生了,即將獲勝的普魯士國王威廉一世、首相俾斯麥和總參謀長毛奇將軍此刻突然吵得不可開交。國王威廉一世力主直搗已近在咫尺的奧地利首都維也納,毛奇從一個軍人的角度,當然也希望抓住這一難得的機遇,一舉拿下已是孤城的維也納。但是,首相俾斯麥卻努力“向沸騰的葡萄酒中注水”,堅決要求放棄攻打維也納,趁著軍事上的有利地位,與奧地利儘快簽署停戰條約,只要達到將奧地利排除出德意志大家庭的目的就算大功告成。當國王一直不肯讓步時,俾斯麥竟然急得流下了熱淚,竟然以辭去普魯士首相的職位相要挾,甚至打算從四層樓上跳下去!
這場著名的爭吵一直持續到深夜,最後威廉國王終於十分痛苦地答應放棄進攻,但卻要求把當時的情形記錄下來存放在國家檔案館中,“以證明他當時是多麼無奈和委曲求全”!
後來,普魯士果然與奧地利簽下了既不割地又不賠款的“城下之盟”,奧地利從此退出了德意志邦聯。
但是,俾斯麥為什麼要在戰局極為有利的情況下,放棄攻打維也納以擴大戰果的機會,成了一個不解的謎團。
對於俾斯麥不惜以辭職和跳樓相威脅,忤逆聖意也要堅決阻止兵臨城下的普軍進軍維也納,很多學者給出了這樣的答案:首先,出於歐洲勢力均衡的戰略考慮,其它列強是不會坐視普魯士徹底擊敗奧地利而崛起為中歐強國的。如果普軍執意攻佔維也納的話,勢必會引起其它列強的武力干涉,那樣一來普魯士崛起、統一德意志的程序可能中斷;學者們認為,俾斯麥擔心戰爭一旦拖延,將引起法國的干涉,或者在被擊潰的奧地利境內發生革命,從而使普魯士統一德國的計劃毀於一旦,俾斯麥而且認為,如果過分地傷害奧地利人的感情,迫使他們孤注一擲,甚至鋌而走險,那麼,在未來必將來臨的普法戰爭中,將不能爭得奧地利的中立,對普魯士很為不利。其次,雖然薩多瓦會戰普軍獲得了決定性勝利,卻並未殲滅奧軍主力,奧軍18萬大軍成功突圍全力退守拱衛京師,急切之下普軍強攻維也納未必能佔到什麼便宜。作為一位傑出的戰略家,俾斯麥的目光更為長遠。因而他力排眾議,主張立即同奧地利締結和約云云。
可真相究竟是不是這樣的呢?
事實上,俾斯麥當時之所以那麼做,是另有原因的!
而這個原因,只有他本人和幾個熟悉普魯士內情的人知道!
真正的原因是,當普奧戰爭打到第7周的時候,兵臨維也納城下的俾斯麥已接近其金融動員能力的極限,他已經無力將戰爭繼續下去了!
戰爭,實際上打的是錢糧!
在這場戰爭開始的頭三個星期裡,俾斯麥對後續戰爭經費的憂慮超過了對戰局的關注,戰爭的開銷明顯超出了他的預測,再沒有後續資金的跟進,俾斯麥的大軍可能只能再支援兩個月左右。屆時如果戰爭仍然沒有結束,俾斯麥必將陷於議會狂轟濫炸的痛斥和歐洲列強幸災樂禍的嘲笑兩面夾擊之下。毫不誇張地說,俾斯麥這個名字將成為歐洲的笑柄,他本人也將從此退出歷史舞臺。
之前的普丹戰爭已經使普魯士財力大傷,多年的財政盈餘隨著戰火灰飛煙滅,那一次,戰爭對於財富的驚人吞噬能力讓俾斯麥有了最直接的感受。
從1864年到1866年,俾斯麥在拼命做兩件事情:盡最大努力為普魯士搞到每一分錢用於戰爭準備,同時竭盡全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