著燕王的吩咐,這不過是一個過場,禮部很快就下達了文書,原錦華女子書院改名為錦華女學,任命傅先生為女學的新學政,由原錦華女子書院的院長協助,改革錦華女學。
以宓自搬到新宅之後每隔上幾日燕王都會過來探望她,兩人並無任何出格之舉,有時傅先生也會在場,說些公事,或者兩人只是在書房各自做著各自的事情,看書習字,以宓初始時還很不慣,但她不是什麼古板恪守規矩教條之人,她雖自覺對燕王並無男女之情,但卻也不反感他,既然已經決定嫁給他,便也願意慢慢適應他的存在,如此,兩人相處得倒是越來越默契融洽了。
一月底的時候,以宓收到誠郡王府嘉惠郡主的生辰宴帖,以宓早就從燕王那裡得知嘉惠郡主已經和薛家有了口頭婚約,無論是誠郡王府還是薛家,以宓根本就不想有什麼牽扯,拿到請帖之後不過是扔到了一邊並沒有理會。
嘉惠郡主是派的自己貼身嬤嬤送的請帖,結果嬤嬤連以宓的人都沒見到,回去的時候便和嘉惠郡主好一陣嘀咕,道夏家姑娘好生傲慢無禮,嘉惠郡主倒也沒理會她,只轉了轉眼睛,便找了自己叔父誠郡王,請他幫忙說項定要請了以宓參加她的生辰宴。
誠郡王自年少時便喜歡韓氏,兩家門當戶對,當初已然有了默契,就差定下婚約了,及後韓氏卻對新科探花一見鍾情,不顧家中反對執意嫁給了夏家老二,那一年多對誠郡王來說實在不是好受的一年。
不過誠郡王喜歡韓氏多年,怎麼會因為韓氏嫁人而放棄,當年那小小的柳氏,如果不是他從中作手腳,怎麼可能會順利懷了夏家老二的孩子,又順利的近了韓氏的身,算計得她氣極之下早產。若不是他,韓氏身邊的嬤嬤就能處理了柳氏。
韓氏的早產和離根本就是他一手策劃然後推波助瀾造成的。
所以不管誠郡王在韓老夫人或者其他人面前多麼關照以宓,他心底深處可也不怎麼喜歡以宓在自己面前晃悠,但也沒希望她出什麼事,不停的成為帝都人口中話柄。
且在他眼裡,侄女被養得單純簡單,怎麼可能算計得過夏以宓。
所以對侄女的請求,不過是敷衍了她,提也未曾同妻子提過。
嘉惠郡主花了不少心思,其實她也沒想害以宓,就是純粹是看好戲幸災樂禍的心態,可惜最終她也沒請成以宓,甚至最後連生辰宴也取消了,因為慶源帝駕崩了。
慶源十三年二月十八,慶源帝於寢宮乾心宮病逝。
慶源帝早於年初便已安排後事,病逝前在病榻上又命內閣首輔張士堯擬下了遺詔,道國不可一日無君,其大行後便由太子穆熙繼位為大周新君,新君年少,於其誕下子嗣之前朝政之事皆以燕王穆元禎為首,內閣為輔,共同輔政。
慶源帝久病,宮內宮外都早有準備,雖然新君年少,但自半年前開始,朝政便早已逐步由燕王代理,同內閣及六部尚書共同議定,慶源帝的後宮又最是簡單,不過只薛皇后和幾個低位妃嬪而已,所以慶源帝病逝,雖則不少人家心有惶惶,滿城皆似添了一層悲色,但卻並無半點亂相。
只是新君穆熙體弱,哭靈時差點暈倒在了慶源帝靈前,薛後心疼兒子,便作主讓兒子暫時住到了自己寢宮,由她親自照料,道是如此她才放心。
這卻是薛後的私心。
慶源帝生前也知道自己皇后的缺點,又知皇后素來喜歡讓兒子和薛家人親近,平日裡便對兒子管得極嚴,除了每日定時請安,並不許薛後太過親近兒子,插手兒子之事,及至燕王進京,更是安排燕王教導兒子,藉此希望兒子能夠和弟弟多加親近。
慶源帝病逝,薛後便想兒子能夠遠離燕王,時時刻刻在自己眼前才能夠安心。
尤其是陛下遺詔竟然說讓兒子“誕下子嗣之後才可親政”,這實在讓她十分不安。
只是薛後卻忽略了,此時自己的孃家兩個侄女薛芯柔薛芯莢還住在自己寢宮中,薛後每日裡去哭靈,留了兒子在宮中,穆熙年紀小小就喪父,自然也是十分傷心,薛芯柔和薛芯莢便每日裡都陪著他寬慰他逗他開心。
此時穆熙年紀尚小,這還真不是薛後為了給兒子和侄女牽線搭橋,及至之後穆熙並沒有喜歡上薛芯莢,而是依戀上了薛芯柔,更是讓薛後始料未及的。
此時的薛後對燕王不放心,穆熙的未婚妻是次輔楊衛的嫡長孫女,甭管將來如何,暫時薛後還是決意要拉攏內閣,讓內閣站在她和她兒子這邊的。
只是她無此意,別人卻不這麼看。
此時宮中的一舉一動都惹人注目,薛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