幾名大臣你瞧我我瞧你,都希望對方先開口。
楊奉走進來,站在皇帝身後,他不是議政大臣,用不著通報。
蔣巨英是兵部尚書,只能先開口,“依臣愚見,上官盛即便獲勝,也是僥倖,無需朝廷大動干戈,稍假時日,大將軍定能反敗為勝。”
申明志、馮舉都支援兵部尚書的看法,禮部尚書元九鼎嗯嗯了幾聲,甚至不敢確定自己有資格站在這裡,直到皇帝的目光看來,他才說:“大將軍……必能……反敗為勝。”
韓孺子聽得不太認真,他知道這些大臣的才智不在戰事上,肯定拿不出好主意,他只是利用四人說話的工夫,回想自己看過的奏章。
北軍軍正柴悅和北軍都尉劉昆升趕到,路上已經聽聞函谷關兵敗的訊息,參拜之後,柴悅立刻道:“函谷關必有異常,要麼是訊息有假,要麼是大將軍本人出了問題。”
在大臣們聽來,“出了問題”另有含義,吏部尚書馮舉吃驚地說:“不至於吧,大將軍乃宗室重臣,對朝廷向來忠心耿耿……”
柴悅解釋道:“我是說大將軍有可能意外亡故,給了上官盛可趁之機。”
韓星年紀不小,的確有突然病故的可能,只是時機太巧了一些。
柴悅繼續道:“事不宜遲,朝廷應立刻派大將東行,還有機會招聚敗兵,奪回函谷關。”
韓孺子早有選擇,就是柴悅本人,正要開口,身後的楊奉輕輕踢了一下皇帝的腳後跟。
韓孺子馬上明白了楊奉的用意,柴悅只是皇帝心目中的“大將”,對於天下人來說,柴悅的職務、名聲與威望都不夠高,由他東行,很難聚集起韓星的舊部。
他收回嘴邊的任命,說道:“如果上官盛真的奪取函谷關並且固守,問題反而不大,再奪回來就是,朕只擔心一件事:關東災情嚴重,放糧賑災太晚,執行又不得力,入春以來,流民必然增多,上官盛若與各地盜賊同流合汙,才是大麻煩。”
韓孺子曾經想方設法讓各地開倉放糧,可是這幾天看到的奏章,表明他的努力只成功了一部分。
沒有聖旨終究是個死結,各地官員對開倉態度不一,災情越嚴重的地方,官員反而越不願意開倉,害怕糧食不夠,最終引發更大的混亂。
韓孺子早就想補發聖旨,可是沒有寶璽的“聖旨”能讓京城官吏承認,送到京外,效力就會減弱,信與不信又變成地方官員自行選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