的退走,從此不再騷擾趙軍。
要知道大漢建立四百多年來,早和這些外族交戰如漆如膠,雙方之間的摩擦根本就沒有停止過。自從趙煜佔據幽州,統御了幽州之後,整個戰事便發生了改變,這也是激起那些外族,與趙煜之間的矛盾形成的主要原因。而在當時,跟幽州有關的最主要兩個少數民族,便是烏桓族與鮮卑族。
這兩個民族,都是殷商時期一個叫“東胡”的少數民族的後裔。在西漢初年時期,匈奴單于冒頓帶兵去攻打東胡,消滅了東胡。據說是東胡剩餘的族人,有一部分人,沒有直接參與匈奴之戰中,也有可能是僥倖逃脫。分別逃往“烏桓山”和“鮮卑山”,並從此繁衍生息,他們也以各自的山為族名,烏桓族和鮮卑族就這樣誕生了。但是有學者指出,在蒙古語中“烏桓”是聰明的意思,“鮮卑”則是一種祥瑞野獸皮帶。
起先,烏桓和鮮卑都居住在原匈奴地區,常年成為匈奴的奴隸。東漢中期,烏桓族其中一個頭領率領族人內遷,被獲准定居在幽州幾個郡附近,並且負責招攬其他烏桓人前來投靠,就此開始,其他烏桓人逐漸加入內遷行列,漢朝國土之外的烏桓人很多都內遷進來了。這些內遷的烏桓後來在幽州逐漸發展出三個大據點,即遼西國附近的遼西烏桓,上谷郡附近的上谷烏桓,以及遼東國附近的遼東烏桓,一般統稱為三郡烏桓。內遷的烏桓人儘管曾經長期受到漢朝的庇護,但是並沒有真正感謝過漢朝給予他們的幫助,三郡烏桓實力最強大,經常帶領其他各個小的內遷部落參與搶劫郡縣,甚至勾結叛黨發動叛亂。但是由於東漢末期帝國統治力衰退,根本無力顧及這些烏桓人的胡作非為,所以他們相當肆無忌憚。
也正是因為如此,才有了烏桓進攻幽州領地一事,也正是因為這一戰,只得大漢兵馬正式與烏桓一族展開交戰。不過話說回來,當時的幽州刺史不在是公孫瓚,而是取而代之的趙煜。可當時趙煜並沒有在幽州,而是其父坐鎮幽州,趙煜正在忙著在冀州,其兵馬也在與曹軍大軍一同擊殺袁氏殘留。
不過俗話說得好,有其父必有其子,那反過來其子厲害,其父也不差。就是在趙煜之父趙虎的佈陣下,趙軍大敗烏桓兵馬,後來更是被趕來的趙雲,引領白虎騎一舉趁著月色殺入了烏桓大營之中。單槍匹馬的大敗烏桓大將烏達,擒獲了烏桓大王,押回幽州。
不但如此,趙軍還利用自身的優勢,將所有烏桓一族收入城中,進行漢族和烏桓族文化相結合。收服烏桓大王和大將為助手,徵集烏桓兵馬為軍士,可以說趙軍的實力,也是在那一仗後,瞬間爆發。
而鮮卑的情況比烏桓好很多,北匈奴沒落後,鮮卑佔據了原來匈奴的故地,烏桓內遷後,鮮卑又佔有了他們的土地,鮮卑族因此而逐漸強盛,不久之後,鮮卑就出現了一位雄才偉略的君主——檀石槐。他統一了鮮卑原來零散的各部落,把鮮卑的實力推向頂峰。檀石槐死後,他兒子和連率領的鮮卑又一度陷入了半分裂狀態,檀石槐的孫子步度根雖然繼位,但他的另一個孫子扶羅韓擁兵自重,稱霸一方,而原本弱小的軻比能部落又逐漸強大起來。
想當初草原、漠北聯合進攻幽州一戰,就是以鮮卑為主導的戰役。在那一場戰役中,異族聯盟大軍戰敗,其餘小國、小部落受損,但是鮮卑並未受到多大損失。
在到後來趙煜救了南匈奴單于,並與南匈奴進行聯盟,一舉拿下了幷州。趙煜次子趙炎,幫助單于消除了南匈奴內部的禍端,隨後與南匈奴進行聯姻,成為南匈奴的駙馬,坐上了南匈奴右賢王的位置。而後趙煜稱帝,南匈奴徹底效忠趙國,和烏桓族一樣,南匈奴的子民融入漢人的生活,不用在顛簸流離。
隨著趙軍的進攻,涼州、漢中、益州相繼被趙軍攻下,那些周邊的小部落、小國家也都紛紛表示效忠強大的趙國。尤其是在趙煜安排馬家軍鎮守涼州和漢中時,在予以陸遜坐鎮指揮,羌族和氐族的人,根本不敢造次,乖乖的聽從趙軍的監管。但是羌族和氐族並沒有像烏桓和南匈奴一樣,成為趙軍的臣民,簡單的來說,就好像是附屬國一樣。
如此一來,一直暗中發展,但並未受影響的就只有最北部的鮮卑一族了。如果今次周瑜能夠說動鮮卑出兵,在後方攻打趙國,那趙煜必然大為震驚,說不懂,會引領著一部分兵馬返回坐鎮指揮大軍。那樣的話,荊州吳國之地的壓力就要小的多,但是取而代之的是,想要說服鮮卑,必然也是想要極其沉重代價。
否則的話,以鮮卑的狡猾,絕對不會無緣無故的冒此兇險。聯姻是小事,供奉糧草錢銀也是最為基本的,可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