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佈置這個計劃時,心中暗地裡可是十分胸有成足的,要埋下一萬具趙軍的屍首。就算那趙軍的藏艾和藏舜急時來援,使得周泰和丁奉沒能成功的堵截,但是也不該只有四千具屍體。後來周瑜叫來幾名軍士,在聽聞其敘述了戰場的現狀後,周瑜不由得暗歎道:“趙國不愧是從一國偏安一隅的小諸侯,發展成如今這個名震天下的大國來,單憑藉趙國軍中上下將士們的嚴明軍紀來看,趙國是有實力能夠一統天下之勢的。”
之前周瑜在佈置這個伏兵,外加火攻之計,吳軍上下也是爭議不斷。可以說,當時幾乎所有的武將都相信,趙國軍師徐庶,一定會引著大軍從那條分叉口的大路而行。只因為趙軍雖然戰敗,但是其兵馬依舊諸多,走小路的話,雖然路程簡短,但會耽誤行軍速度。
而走大路的話,整個大軍可以始終全速行軍,而且大路的狀況一目瞭然,對大軍行進非常有優勢。所以眾武將建議大都督周瑜,引著兵馬在大路上進行埋伏,可是任憑眾人如何遊說,周瑜卻是鐵了心的要在小路設下伏兵,而且還是重兵埋伏。
後來魯肅提議,分兵兩組,一組在大路埋伏,一組在小路埋伏。這樣不管趙軍的人馬行走哪一條路,都會遭到乙軍的伏擊的,對於魯肅的這個提議可以說是一個非常折中的辦法,也是最為安全和保守的辦法。可是面對魯肅的這個提議,周瑜仍舊是微微一笑,搖了搖頭拒絕了這個提議。
就周瑜的那一番話來說:“今次本都督斷定趙軍的大軍,一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