沒錯,是帶來在晉親王妃面前露臉的,而不是晉親王,君不見,那窮書生,因為晉親王妃的關係,直接入了開明書院,開明書院的歷史,只比開明府短几百年,在啟元,屬於南方三所著名書院之一,為朝堂輸入了很多的生力軍。在裡面求學的學子,來自啟元全國各個地方,隨便拎一個出來,都是非常的優秀,當然也存在一些比較特殊的學子,這品性都是過關的。
進入府學,對於官家子弟來說很容易,但是,想要進開明書院卻不是那麼容易的,除非真的有特殊關係,否則,都必須經過嚴格的考核,透過了才行,再有,就算進去了,這師資力量也有優劣之分,開明書院不乏大儒的博士。
而靖婉能將人塞進去,也是出乎所有人的預料,就算是那窮書生自己,也以為自己頂多進入開明府學。
靖婉能做到這一點,不是自然不是因為李鴻淵的面子,李鴻淵是活閻王不假,很多人畏懼他不假,但這世上,還有一種人是硬骨頭,讀書人的硬骨頭就多,而那種不為名利,一心只教書育人的老傢伙們,往往就是硬骨頭中的硬骨頭,不是強權武力能夠征服的,所以說,名聲奇差的活閻王是啃不動的。也好在李鴻淵不是真正的二世祖,不會沒事找這種麻煩。
靖婉的面子,源自一份名帖,她二叔祖的名帖,駱家的兩位大家長提前就知道她要隨晉親王下江南,別的沒給靖婉什麼,就給了她一份二叔祖的名帖,任何人都不要小覷一位名滿天下的大儒的影響力,在師生情誼等同於父子情誼的年代,在遇到某些難以解決的事情,憑藉靖婉與那位的關係,事情就可能迎刃而解。
而這一次,都不需要擺出關係,只需要那名帖,人就給輕易的送了進去。
活閻王可是不高興了老一陣。
瞧瞧,晉親王妃可是比晉親王的本事大多了。
菜餚一份接一份的上桌,看上去也是色香味俱全,要說晉親王吃的就是天底下最好的東西,那肯定不是,這話也不過是用來噎人的,吃食的地域性很強,有些東西講究的是新鮮,比如沿海的海鮮,深入了內陸,能吃的也就是乾貨了,想吃一個生與鮮,那是做夢,當然,靖婉在前世時,倒沒這麼大的限制。大概是不想被李鴻淵挑得太狠,多數都用開明府的時鮮。
李鴻淵看似散漫,又似悠閒,但是,他到底是個什麼心態,又沒人看得出來,果然,生在皇家,便是他這種肆意慣了的人,都擅長隱藏情緒。所以說,這些混官場的,自己極力的想要成為外人看不透的人,卻又最討厭這樣的人。
矛盾又理所當然。
說起來,靖婉倒是一開始就對這席面有所期待,開明府那麼長的歷史,自有它流傳下來的特色菜品,別處或許有,但總沒有原滋原味的地道,沒有那麼多的繁文縟節,這樣的席宴,比之宮宴都不知道舒心多少。
至少絕對不會出現要熱菜才好吃的菜餚,上桌就是冷冰冰的。
一邊賞舞賞樂,一邊吃著美味佳餚。李鴻淵果真不怎麼動筷子,或許那酒還算對他的胃口,倒是偶爾喝一點。不過靖婉將上桌的每一道菜都嚐了嚐,覺得味道不錯的,就用公筷給李鴻淵夾一筷子,特備對胃口的,就多夾一些。
起初的時候,李鴻淵還看她一眼,似有疑問,不過對上靖婉的笑顏,什麼都沒說,默不作聲的吃下去,之後,便是靖婉夾什麼他便吃什麼,夾多少吃多少,反正就沒見他主動往菜盤子裡伸過筷子。靖婉倒也耐心十足的投餵。
下面的人都看在眼裡,所以說,其實不用琢磨晉親王的喜好,只要知道晉親王妃的喜好就足夠了。
因為案面有限,每次最多也就四道菜,而實際準備,少說也有幾十道,所以也算小型的流水席。一般的也就吃一口,多吃兩口的,基本上就算是喜歡了,等席宴結束,大概也就能知道靖婉的大致口味了。
看著氣氛還算融洽,便有官員試著帶兒孫上千敬酒,都很有眼色的帶上晉親王妃,甚至在說話間,更多的都偏向靖婉,而靖婉基本是來者不拒,當然,也僅僅是用嘴唇沾沾酒杯,無可指摘。
如此這般,漸漸的反而是以靖婉為重,李鴻淵成了捎帶,或許是一切都自然而然,沒人覺得不對。場面變成這樣,靖婉也是無可奈何,靖婉不是沒提醒過他,這混蛋非但沒想著接過去,還老神在在的看她“笑話”。
還有婦人帶著自家閨女上來,或許是上來之前就被警告過,敬酒的時候,目光都不曾往李鴻淵身上瞧哪怕一眼。
也不是多累人的事,而眾人也都很有分寸,如此,靖婉倒也不吝嗇,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