運動的效果很不得人心,因為國家積弱,教育薄弱,對大部分國民談論講文明,懂禮貌,這不是瞎扯淡嗎?
“我不是將軍,事實上,我連一場像樣的戰鬥都沒有指揮過。”劉先河絲毫也沒有因為一直在四十軍小說就來手~打*中擔任一個配角,而心有不滿,反而乾的是有聲有色。也不會不懂軍事,而面懷羞澀。
“將軍過謙了。”陳誠尷尬的笑道。
“陳將軍,至於你說的我們辦這麼多學校,這些都不困難。曾軍長是一個突然間,會迸發出奇思妙想的人。學校的設立很容易,在我們的控制區,在村級行政區設立的村委,而一個村莊的學校就是在村委。白天辦公,晚上辦學,一舉兩用。而鄉鎮的學校都是固定的,可是在民間有很多有學問的人,開辦私塾,政府出面請這些老師走出家門,為社會服務,讓他們擔任學校的老師並支付工資,就變得很容易,這就是天盡其材,人盡其用。發揮每個人的長處,一個國家也好,一個地區也好,就樣會有一個翻天覆地的變化。”劉先河知道陳誠一定是想到了國統區內的學校,為什麼一直辦不起來的原因了。
政府撥款很少,而教師又相對的不受尊重。學校中,還會有國民黨黨部的人監視,就是深怕學生被蠱惑了,做了讓政府難堪的事情來。
“人盡其才?談何容易啊”陳誠感慨著,這些天,他在河套地區的所見所聞,完全是這幅景象。
看著**辦起來很簡單的事情,在國民黨中為何如此難辦,這不得不讓陳誠深思。
陳誠在西北的這段日子,見到了一個全新的社會體系,甚至不同於江西的那種模式。
各個行業中,集體化生產所爆發出的能量,更是讓陳誠驚訝於,規模化的巨大潛力。同為黃埔軍校中的教官,陳誠和葉劍英兩人也算是老相識了,而曾一陽對於陳誠的瞭解更多的是在於他練兵和執政能力上,而不是他在國民黨國防部供職的那段經歷。
談性頗濃的陳誠拉了曾一陽問東問西,就是像要了解曾一陽的施政措施,還有在四十軍治理下的河套地區的現階段情況。
當然,不該對方知道的,曾一陽閉口不談。但對於如何開墾,如何設立集體化的產業模式,卻是讓陳誠的眼前一亮。
以往,**分房分地,都是將地主的房子讓窮人住,地主地契一把火燒掉後,讓後讓窮人再分得土地,自己耕種。
蘇區的群眾勞動熱情是提高了,但生產力上卻沒有大的提高。
地裡能夠生產多少糧食,還是生產多少糧食;一個婦女,一個月做三雙鞋還是三雙鞋。只不過,窮苦的農民有了土地後,就跟從了黨的領導,積極的參加紅軍,保衛**果實。
但現在不一樣了,集體農場的出現,讓平均每個的耕種面積都大大的增加,將分工細化後,出現的高產出也讓很多人驚呼不已。僅僅一次實驗,三個村子的婦女救助會,組織起來,為紅軍做鞋。一個村子做鞋底,一個村子做鞋面,另外一個村子做整鞋。僅僅一個月的時間,就做好了一萬多雙鞋子。這樣的能量,幾乎可以用神奇來解釋。要知道,按照以往,這三個村子的婦女,一個月頂多生產三千雙鞋子,三倍的產量,絕對可以用神奇來解釋不可。
分工細化後,不但產能上去了,而且還能夠帶動質量。因為幾乎所有生產出來的產品,質量上都差不多。
這在二十一世紀,上過兩堂管理課,就能說的頭頭是道的問題,放到這個時期,就變得神秘起來了。
很多人都固執的以為,這是在黨的領導下才能夠出現的奇蹟。
曾一陽聽了也不過莞爾一笑,他沒有解釋,雖然有時候會給劉先河他們幾個講講。學哲學的劉先河根本就不明白管理,但也聽明白了曾一陽的意思。
可面對陳誠,曾一陽留了個心眼,根本就沒說其中的關鍵,反而一個勁的說群眾思想覺悟提高,才是關鍵。
讓在邊上看熱鬧的陳光等人一個個在心裡都笑翻了天,都憋的臉色通紅,要不是酒席上,大家都喝了點酒,陳誠也不會看不出其他人的異樣。
過了四五天,陳誠也明白,自己無法在西北找到紅軍成功的最關鍵的問題,就準備離開河套,去西安坐飛機去河南。也不是他心裡不想按照西北的經驗施政,而是他無法在國統區內實行而已,他深知紅軍最能夠鼓動老百姓的就是土地一項,只有這個條件滿足了,也就可以獲得四億農民的支援。
可談何容易啊
陳誠也不是沒有提議過,在南方先分地給農民,做實驗。可還沒等實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