願。關於宇文護篡僭自立,宇文護誅殺異己,宇文護逼殺佛道兩教僧官的傳聞此起彼伏,不絕於耳。
朝中大臣紛紛上書,勸告宇文護以大局為重,儘快請回皇帝,下旨平息謠言,穩定京畿,但很多人看到了正在醞釀中的暴風雨,有的臣僚勸說宇文護當機立斷,即刻登基自立,免得讓事態繼續擴大,很多佛道兩教信徒為了討好宇文護,保住教派,也不遺餘力地進獻緯言祥瑞。
這時,殺戮開始了。有人蓄意挑起了佛道兩教的矛盾。道家人士見風使舵,獻媚宇文護,詆譭佛教。而佛教信徒也不甘示弱。針鋒相對。兩教信徒率先打了起來,死人了,死得都是佛教沙門。這件事點燃了佛教信徒的怒火。他們在一些好事者的慫恿下,不顧僧官們地勸阻,包圍了上清觀。偏偏在這個危急時刻,上清觀突然著火了,火借風勢,霎時吞噬了道觀。
兩教矛盾驟然激化。大打出手。宇文護下令抓人,驅趕教徒。府軍和教徒們互相沖撞,很多府軍將士受傷了。柱國申國公李穆嚴令府軍不得還手,違令者斬。這道命令剛剛傳達,府軍士卒就倒下了一片,那些混在教徒中地刺客們瘋狂殺戮,血腥殘忍。
大將軍國公宇文至忍無可忍,他是宇文護的兒子。根本不在乎李穆的命令,他大手一揮,“殺”。怒氣沖天地府軍將士蜂擁而上,長安城立時血流成河。佛道兩教信徒們死傷慘重。
這刀一砍,形勢就完全變了。宇文護不得不立即以天子名義下旨。宣佈佛道兩教禍亂京城、危害社稷的罪責,並頒佈新策,下令限制佛道兩教,削減僧官的人數和權力,減少寺庵、道觀的數量,規定兩教教徒的人數,沒收兩教的部分財產和土地,釋放兩教地雜戶和奴婢,讓他們和部分佛圖戶一起全部轉為均田戶。
由於一部分大臣被關在牢裡,一部分大臣噤若寒蟬,還有一部分大臣都是宇文護的人,所以新策頒佈得很順利,沒有受到任何阻擾。
新策嚴重損害了各地佛道兩教信徒的利益,也損失了依靠寺院道觀聚斂財富的門閥富豪的利益,在實施這段時間裡,極有可能發生叛亂。這種叛亂一旦蔓延,必定導致大周局勢動盪,所以宇文護決定到同州去,坐鎮同州大營,指揮府軍鎮壓各地可能爆發的叛亂,同時也是為了防備意外,以免自己遭遇不測。
宇文護書告大周國主,請他即刻返京,坐鎮京都。京城大牢裡還關著一大批人,朝廷裡也還有很多急待處理的大事,這些事他希望由大周國主親自處理,如果大周國主處理得好,符合大周和宇文氏的利益需要,那就證明大周國主可以勝任了,自己可以慢慢退下去了。
長安形勢地連番變化讓李丹感覺眼花繚亂。這些變化的背後都隱藏著各方勢力的影子,自己的幾位哥哥,絕地反擊地關隴門閥,從中漁利的代北權貴,還有那神秘地天驕,各方都在利用宇文護打擊佛道兩教的機會角逐博弈,形勢一度變得非常混亂,但宇文護很堅韌,一直待在長安從容應對,自始至終控制著形勢的發展,雖然中途屢屢受挫,甚至使用了最暴力的手段,但最終他還是實現了自己的設想,成功實施了限制佛道兩教之策。
此策若能堅持下去,將給大周帶來很大一筆財富,同時宇文氏也能利用這次重創各方勢力的機會,把大周權柄牢牢控制在手。宇文護成功了,李丹在敬佩之餘也大感頭痛,因為宇文護一直堅守在長安,自己的幾位哥哥也好,獨孤氏的高熲也好,關隴漢族門閥也好,大家都找不到誅殺宇文護的機會。假如皇帝回京了,宇文護再帶著長安府軍去同州,那天下還是宇文護的天下,其他人只有挨宰的份。
大周國主接到書信後,心情很沉重。現在回去就是失敗,宇文護勢必要殺了自己,要麼篡位自立,要麼讓自己的兒子繼承皇位,總之他不會放過自己。
宇文把李丹叫來下棋,李丹從宇文那張冰冷的臉上感覺到了殺氣,他一言不發,埋頭下棋,最後離開時他終於說了一句話,“陛下,事已至此,只有放手一搏了。”宇文怒氣上湧,一腳踢翻了案几,棋子潑灑一地
|底就是要逼著自己出頭,早知如此,當初於他,但話說回來,現在大周除了他,還有誰願意殺宇文會?李丹深得宇文會的信任,只有他的倒戈才能給宇文會致命一擊。
李丹看看他,跪地請罪,然後慢條斯理地趴在地上撿棋子。他很鄙視宇文,到了這個時候了,他還不願意出面剷除宇文護,非要別人動手,然後自己撿現成的,世上哪有這樣的好事?自己也不是不想動手,但宇文護對自己不放心。特意讓宇文會帶了一千衛兵跟隨而來。現在雲陽宮裡有四千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