君士坦丁堡的戰略地位非常重要,南有馬爾馬拉海,北有博斯普魯斯海灣,從而形成了重要的港口金角灣。
君士坦丁堡的南北兩面,都有一條狹長且能航行的海峽。這座城市由兩扇海上大門保護著,可以禁止無論從愛琴海,還是從黑海來的敵船的通行。
公元1451年,年僅二十一歲的穆罕默德二世即位奧斯曼蘇丹,他發誓要以征服者的姿態騎馬踏進君士坦丁堡。
1453年,奧斯曼蘇丹穆罕默德二世親率步兵七萬多人,騎兵兩萬多人,戰艦三百二十艘,從海陸兩面包圍並攻陷了君士坦丁堡。
從此以後,君士坦丁堡成為了奧斯曼帝國的新首都,聖索非亞大教堂被改為清真寺。也導致了連線歐亞兩洲的主要陸上貿易路線中斷,歐洲人開始考慮經海路到達亞洲的可行性,最終促成歐洲人發現新大陸,並開啟了波瀾壯闊的大航海時代。
君士坦丁一世在位時大興土木,修建了一條全方位地環繞君士坦丁堡的城牆,防禦來自陸路及海路的攻擊。隨著城市擴張,一道被稱為狄奧多西的新城牆在五世紀動工興建。
雖然城牆的某些部分略欠精巧,在部署得當的情況下,君士坦丁堡城牆在任何中世紀時代的圍攻下都堅不可破。三面環水的君士坦丁堡,僅憑一面城牆,就成了扼守歐亞要衝的千年堡壘。
歷代拜占庭皇帝為了加強這些天然防禦,又在陸上修築了兩堵高大的城牆:第一堵牆長四英里;第二堵牆長四十英里,寬二十英尺,位於第一堵牆西面約三十英里處。這兩堵防禦城牆,同巴爾幹山脈這一天然屏障連在一起,保衛了君士坦丁堡的陸上進口。
奧斯曼帝國攻陷了君士坦丁堡後,基本沿用了原來的城防系統,歷代奧斯曼蘇丹也不斷的加強伊斯坦布林防禦,馬爾馬拉海及金角灣沿岸還有一道海牆環繞著君士坦丁堡。
可以這麼說,伊斯坦布林絕對是這個時代最複雜、最精密的要塞體系之一。(未完待續。)
第一千四百八十四章博斯普魯斯海峽
公元14世紀,奧斯曼帝國憑藉勇猛善戰的軍隊,在中亞西亞迅速崛起,吞食了歐亞大片領土,攻佔了東羅馬帝國首都君士坦丁堡,進逼北非及巴爾幹,地中海沿岸三分之二已在其鐵蹄踐踏之下。
16世紀中葉,野心勃勃的蘇里曼二世繼位,便妄圖吞併地中海威尼斯和西班牙這兩個最後的勁敵,他建立了強大的海上力量,將侵略的觸角開始伸向大西洋。
為了控制馬爾馬拉海沿岸和達達尼爾海峽在恰納卡萊海峽,建立了造船廠和強大的艦隊設施。迅速建立和發展起來造船廠蓋姆利克和伊茲米特,構成了奧斯曼帝國海軍的第一核心。
但是在1571年,基督教各國的聯合海軍在勒班陀海戰中,一舉重創了鄂圖曼土耳其帝國以加萊船為主力的划槳戰艦隊,逆轉了******教與基督教的海權支配情況。
受到戰敗的刺激所衝擊,奧斯曼帝國很快運用其強大的國力重建海軍,並且研究該如何在未來的戰爭中對抗已經十分進步的歐洲列強艦隊。
奧斯曼帝國的海軍力量,借鑑了阿拉伯傳統的單桅輕型道烏三角帆船,大量建造一種擁有兩桅或三桅的放大版道烏三角帆船。這隻戰船的體積,比起當時主流的地中海戰艦大型加萊船要小,因此以阿拉伯語命名為“謝貝克船”,意指為小型戰艦。
經過多年的發展,奧斯曼帝國海軍也有了很大的發展,由謝貝克船和加萊帆槳船組建了新的海軍,但是隨著西班牙海軍的崛起,以及威尼斯等國的在地中海的海上力量,使得奧斯曼帝國海軍再也沒有能力控制地中海的制海權。
遠東軍橫掃頓河流域和高加索以後,徹底控制了亞速海和黑海東部沿海,並在很短的時間裡建立了一支強大的黑海艦隊,還陳兵塔曼灣兵鋒直指克里米亞汗國。
奧斯曼帝國當然不會坐視遠東軍控制黑海,不斷派出艦隊出擊,但是派出去的戰船都是一去不返,讓突厥人意識到了遠東黑海艦隊的強大,由主動出擊改為收縮防線,防止遠東艦隊突襲博斯普魯斯海峽。
博斯普魯斯海峽長約三十公里,峽道狹窄彎曲。東北部最寬處三千餘米,中部最小寬度僅七百餘米。海峽兩岸為堅硬的花崗岩和片麻岩,不易侵蝕,岸壁陡峭、水流湍急。
奧斯曼帝國在黑海南岸沿海配置了大批戰船,日夜不停的在沿海地區巡視,還在博斯普魯斯海峽沿岸建造了很多城堡,其中海峽最窄處的魯梅利希薩勒和阿納多盧費內裡兩座城堡,還配備了變態的烏爾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