急更快捷更保密。
三藩幾路人馬中,耿精忠的弟弟或許是最不著急的,秦有福那個意思大家都明白,無非是讓三藩自請撤藩。耿精忠是藩王,可他弟弟不是,撤藩不撤藩跟他關係不大,再說了,若真的撤藩,對他來說還是一件好事,皇上肯定得做出相應的補償。他在京城當了這麼多年質子,一旦撤藩,那就天高任鳥飛、海闊任魚遊了,相比之下,撤藩對他來說更有好處。所以他一點都不急,甚至有點希望耿精忠得罪了皇帝,被削了爵甚至拿下,這樣他就有機會上去了,畢竟福建的封地總是需要有人管理的,耿精忠下來了,他的機會就有了。所以耿精忠弟弟這邊對於傳遞訊息並不是很積極,反正不過是早晚的事。
……
“秦有福,如果三藩不肯主動請撤,事情就會比較棘手了,朕也不能真無緣無故就動武啊。再說了,大清剛剛平定了幾年,若是真的打起來,搞不好就會出問題的。”康熙這段時間天天想著的就是撤藩的問題。對於康熙來說,撤藩是必然的,否則始終是個隱患,但是皇家的面子還要講,大清的信譽還得留著,否則何以服眾?
“要我說這也不是什麼很難的事情,三位藩王實力相差甚遠,耿精忠在駐守福建,背靠臺灣,最是肆無忌憚,加上他們兩兄弟明爭暗鬥的,最容易反的就是他。但是耿精忠有個最大了劣勢,即使他造反,福建山高林密,物產不多,如果切斷了他與臺灣的聯絡,陸地上再逼得緊一些,剿滅他不是什麼難的事情。”秦有福分析著。電視上都說了,耿精忠是最先被打敗,至於現在康熙有沒有能力切斷福建和臺灣聯絡,就不是秦有福這個顧問該管的了。
康熙點了點頭:“說得有道理,接著說。”撤藩的事情現在還是康熙的想法,為了保密,沒辦法拿出來討論,只能先聽一聽秦有福等有限的幾個人的意見。
“接下來就是廣東的尚可喜。三藩之中,尚可喜實力最差,而且身體又不好,如果朝廷集中兵力先對付他,估價用不了幾天他就完了。所以為了保命、也為了保住他們家世襲罔替的爵位,我估計尚可喜很可能是最早請撤的藩王。尚可喜的封底夾在耿精忠和吳三桂之間,一旦他請求撤藩,我們應該馬上派兵過去接管尚可喜的封地,把他的兵馬全都調到遼東甚至更北的地方,一方面防著老毛子,另一方面可以讓他們就地拓墾,把那些地方變成東北的糧倉。”秦有福對這個是有把握的,歷史上,尚可喜就老老實實的響應了中央的號召,將爵位傳給了尚志信,自己跑到遼東養老去了,尚志信也不願意打仗,可惜被吳三桂和耿精忠脅迫,不得不成了三藩作亂的一個成員,也連累著尚可喜後來被砍了腦袋。
“說得有道理!!我也是這樣想的!”康熙顯得激動了起來,其實這段時間來康熙已經不知道分析了多少種可能性,這當然也就包含了這樣的可能,秦有福一番演繹下來,沒道理跟康熙的想法背道而馳,合乎康熙的心思是正常不過的事。
“那麼剩下的就是吳三桂了。三藩之中,吳三桂實力最大,兵將眾多,而且輜重補給都能滿足需要,若是他造反,再裹脅了尚可喜和耿精忠,想要平定下來就不是一年兩年的事了,更可怕的是,吳三桂有眾多部下門生,其中不少是都是各地的統兵大將,若是吳三桂振臂一呼,這幫人彼此呼應,說不定全國就會打成一團,那個時候,不管是大清打贏了還是叛軍打贏了,都將面臨來自蒙古、西域和老毛子的威脅,他們甚至不需要動手,只需等兩邊打得差不多了,然後大軍開進,一路收拾殘局就是了。這才是最危險的。”秦有福當然知道歷史上吳三桂可是建立了政權的人,雖然最後他還是失敗了,但是當時的情況的確危險萬分。
雖然這些事情康熙都想到過,但是三藩的問題一直是哽在他咽喉上的一塊骨頭,早晚是必須解決的,這就使的他很不願意面對這樣的情況,現在聽秦有福這麼一說,他反倒顯得輕鬆起來,畢竟秦有福已經明確提出應該撤藩了,那麼他就一定有什麼辦法能控制這樣的局面的出現。康熙沒有說話,直望著秦有福,當他交代解決的辦法。
秦有福本來還想賣弄一下,聽一聽小皇帝對自己的讚賞的,誰知道康熙一言不發,秦有福只得清了清嗓子,接著說下去:“其實也不是沒有辦法,只要這邊先穩住吳三桂,趁他觀望之際,然後定下一個制度對各地總兵、總督等領兵大將進行一番輪換調整,使得他們他們沒有辦法完全掌握手中的軍隊,同時在軍隊中進行廣泛的忠君愛國教育,讓軍士們知道他們首先應該的是忠於國家,忠於皇帝,這樣就砍去了吳三桂的手腳,然後對尚可喜進行利誘,讓他老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