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雖然數額變小了,進一步利於流通,但發行次數更頻繁,變成了兩年一次。沒有充足銅幣兌換時,還是用新交對沖,並且對沖後,每貫要扣三十文的交子本錢,也就是沒有換到現金流,反而交納了百分之三的手續費。因此交子信譽又開始下跌。到了南宋時,每屆能發行五六千萬貫交子,那更是氾濫成災了。
不過好在王安石雁過撥毛,次數增加,但清醒地限制了每行發行的數額,上限不得超過一百二十五萬六千三百四十貫,因此雖貶值,可比例不是太大。
當然,也不能會部怪王安石,趙頊便說過一句話:“行交子,誠不得已,若素有法制,財用既足,則不須此,今未能然,是以急難無有不已之事”。
朕也不想發行交子啊,更不想用新交對沖舊交,可是貨幣不足怎麼辦?
這是實際情況,不過這樣一來,沒有了信譽,交子只能貶值了。
因此王巨便想到了帛交,讓帛交的成本與它的實際成本相彷彿,如果再得到充足的銀兩,與銅幣搭配,三相結合,大家就會漸漸認可,那麼就不會出現前面得到交子,後面立即去交子鋪兌回銅幣的情況。漸漸地帛交就能替代銅幣,國家只要在各州府儲備少量銀子或銅幣,就可以了。
而且放在海外,想大規模製造帛交比較困難,但放在宋朝,以宋朝的絹帛產量,一年可以輕鬆地獲得幾百萬貫的帛交。
有了充足的貨幣,才能為成立銀行打下堅實的基礎。
不過想成立銀行,絕對沒那麼簡單的。
然而相比於銀行,海外的種種管理與制度,則更是麻煩。
王巨凝起眉頭,想了好一會,道:“就這些吧。”
那有什麼完美的制度哦?只能說走一步算一步了。
黃驊在邊上說道:“勝之,儷兒就交給你了。”
儷兒未死。
這也是一個偶然事件,給王巨帶來的啟發。
王巨用兵大理,有幾個原因,大理收回來,夾在宋朝與大理中間的一些蠻族就會變得安份一點。但這個理由確實不充分。
大理的戰略地位,萬一元蒙還能繼續崛起呢?即便北宋不會滅亡,到了元蒙崛起時,宋朝也會因為許多原因,正是走向衰落的時刻,包括人口危機,龐大的宗室壓力,兼併更加嚴重,上層更加的文恬武嬉,這也是帝制的必然結果。所以那時候,只要元蒙崛起,還能危脅到中國的安危。除非每一個皇帝都同意將百姓大量往海外遷徙,始終將人口控制在兩千萬戶以下。而且每一任皇帝最少能做到趙頊這一步,不那麼昏庸。但這是不可能的。
可這條理由,對於宋朝君臣來說,也不會認可。
而且王巨說都不敢說。
另外就是王巨內心也在渴望著大一統……
對於趙頊來說相信他也會喜歡的,可是支援的大臣不會多。
無他,管理成本也。
統一了,就要治理,治理就要派駐官員與官兵。且不說如果官員處理不當,立即引起大規模的造反起義,就是這個成本也是一個問題。這麼大片地區,必須要置很多的官員與官兵,才能控制住,那就需要大量錢帛,如果靠當地百姓賦稅,百姓不堪負重,又會大規模的造反起義。如果不靠當地百姓賦稅,無疑就加重了內地百姓的負擔,於是才有了一個說法,趙匡胤用玉斧在地圖上的大渡河上畫一虛線,此外非吾所有也。
不過王巨很懷疑之,當時王全斌雖然滅掉蜀國,卻將四川搞得烏煙瘴氣,到處在起義,有什麼力量再向西向南經營?
巴蜀緩過來了,還有南唐與河東。
宋太宗時拿下河東了,卻與遼國這個巨人對峙,接下來在軍事上一代不如一代,那個人有心思想著大理?
因此才有了趙頊的詔書,三思而後行,切莫衝動。
王巨沒辦法,便想找到一個真正的藉口。正好桂州查到了一樁蒙汗藥案,有一夥人看到靈渠兩邊有許多南來北往的商賈,合夥用蒙汗藥藥倒了許多商人,劫了大量財貨,還殺害了五名商賈與十一名隨從。
王巨對這個蒙汗藥很好奇,非是他想用來害人,而是想用來給士兵療傷時當麻醉用的。於是他讓這幾名賊犯供出蒙汗藥的配方,再讓手下仿照這個配方配製出來,用其中一名賊犯做試驗。結果真將這名賊犯醉倒了,人事不知,臉色發青,彷彿休克一般。
看上去很是嚇人,王巨只好找來幾個大夫分析這個配方,說是有毒,將人毒暈過去的。
但王巨估計其中有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