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新回來加入。
韋勝與朱庭光只管他們兩點,不讓他們大規模成團,一旦大規模成團了,立即拆散,也不准他們手持武器。至於這些人來來去去,韋勝與朱庭光則不問了。因此導致了流民規模反而越來越大。
不過這次席捲中,又陸續集攏了一萬餘名被交趾擄掠或買去的宋人,先後送回廣南,至於餘下的,基本斷定沒有好下場了……
兩股流民在升龍城匯合,隨後又重新分開,向南席捲,同時也在一路收割,只不過割了一半,糟蹋了一半,但這回有了初步的分工,以及這些交趾人加入,居然還抽空將稻穀藉著晴天翻曬,讓後面的流民藉助交趾一些村莊的水舂舂成稻米。
然後大隊人馬重新來到清化路、演州路,前鋒則來到了義安路。
占城已經派軍民佔領了義安路。
就在占城軍隊不知道怎麼辦的時候,這支前行流民襲擊了隨占城軍隊來的百姓,而且這支前行流民數量又少,於是衝突不可避免爆發。
在兩千占城軍隊追殺下,五千流民幾乎被殺死了一大半。
但第二支小股前行流民又到來了,戰鬥又開始爆發。
連續來了四支小股流民,被占城人前後擊殺了一萬餘人。
第五股流民又接著到來,但這一股流民數量變得很龐大了,足足有四五萬人。
占城軍隊終於慎重起來,連忙請求後方支援。衝突隨著又開始爆發,流民再度慘敗,但這次衝突也造成占城犧牲了近千士兵。問題是後面的流民大部隊來了,第一股就有十幾萬人。
不過後面占城的軍隊也增援過來了,兩相僵持著,就在這時,楊從先帶著水軍從義安城後面的一條大江上包抄過來,曲珍帶著五千騎兵從西側殺到,姚雄又帶著數千步兵以及流民,三路兵馬衝擊,近萬占城軍隊,幾乎全軍覆沒。
流民隨後渡過這條大江,繼續向南卷襲,占城只好在佈政州修了一道防線,又派使者向王巨請和。
實際原來王巨根本就沒有打算對占城國下手。
占城國受扶南古國(唐朝時被真臘消滅的國家)影響,信仰婆羅門教,也就是那個慘忍的四等種姓制度的宗教,同時又在很早仿照梵文創造了自己的古字佔婆字母。這個沒關係,史上占城照樣被交趾同化,包括宗教。扶南古國那邊的宗教現在就被真臘的佛教取代了。
而且它面積不是太大。
不過它太狹長了。
狹長也沒有關係,可它是大陸上,不是孤立的島嶼,在它的西南與南面則是更強大的真臘國,又名為吳哥王朝,包括交趾西面的哀牢、牛吼這些部族,也屬於真臘的羈縻部族,只是相互依附關係比較鬆散,大約相當於現在貴州諸羅氏國家部族與宋朝的依附關係,但證明了它的強大。哀牢與牛吼不要緊,就象自杞與特磨道一樣,以前雖屬於大理的羈縻地區,但因為現在不強大,對廣南西路還構成不了危害。
可如果拿下占城,就會與真臘發生正面衝突,南方戰事也會不休不止了,這顯然不是王巨想要的結果。況且它狹長的地形,便缺少了防禦縱深。
然而王巨想放過占城,占城卻不放過王巨。
流民席捲了佈政三州後,向北繼續襲捲,占城則派來許多軍民,甚至不顧他們國內嚴峻的形勢,陸續奪回三州。奪回就奪回吧,這三州確實原來是占城的,可他們繼續向北,又佔領了義安州。
這是一個很不好的苗頭,王巨這才改變了計劃,準備對占城出手。
當然,動手之前,必須要打聽對方的情報。
好在占城本身就是宋朝航海主道上的一個重要中轉站,甚至現在停在瓊州島上的一些船長,就曾經去過占城。
大量斥候源源不斷地潛入到占城,一批批第一手重要的情報也源源不斷地送到王巨手上。
這讓王巨知道了交趾與占城恩怨,先是丁部領去世後,占城想乘交趾國家不穩之時,出兵當時的首都華閭城,但中路上遇到了風暴,傷亡慘重,不得不班師回去。這使交趾一直將佔城當成了第一敵人,黎恆親自率軍入侵佔城,夷平了占城的首都因陀羅補羅(峴港市),逼得占城不得不遷都更南方的毗闍耶(歸仁市)。
再到李朝,李狒獁(李乾德的爺爺)再度進攻佔城,並且進行了殘忍的屠殺,據說那次血塗兵刃,屍塞橫野。十幾年前占城國王律陀羅跋摩三世整頓軍治,想要報仇,李日尊與李常傑再度用兵占城,抓俘了律陀羅跋摩,並且逼迫律陀羅跋摩割讓了地哩、麻令與佈政三州,這才將律陀羅跋摩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