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下,朝廷雖然逐漸復興,但中原仍未平定,除涼、益、司隸外,其他十州,或賊寇行於四野,或邊遠之地不服王化,更有其心蠢蠢不在聖朝,而涼、益偏遠地貧,難以蓄養朝廷,如今僅以司隸之地,而養十萬之兵,已是艱困,若再輕易增軍,恐怕難以供養。”
這一番議論聽起來倒是客觀公正,純粹從朝廷財政的角度來考慮,許多大臣都贊同的點頭。
劉協嘆了口氣:“王司徒所言均是大義,但朕的禁衛軍,只要三五千人而已,莫非也不行?”
王允顯然一怔,急忙道:“若陛下能嚴控兵士,數千人……倒還是可以承受。”
“王公是同意了?”劉協笑了笑。
“陛下安危為重,老臣自無異議。”王允低下了老邁的頭顱。
“朕的親衛,便命名為御林軍,”劉協轉了轉眼珠,“這統領的人選嘛,諸位有何建議?”他明顯很期待地看了看我。
有幾位大臣很聰明地理解了皇帝的眼神,紛紛將目光集中在我身上。
三五千人,說多不多,說少不少。但今天將這隻軍隊的本質已經定性——皇帝的御用近衛隊,只是負責皇帝的安全,而無法領軍出征……這不是要了老子的命嘛?!就算不要我出征殺敵,但我已經負責看家護院的工作了,難道還要我隨身不離地保護著你?!你……你休想啊!
為了保證這項光榮的使命不會降落在我的肩上,我決定主動推薦他人:“微臣以為,羽林中郎將桓典大人,可任此職。”
劉協的神情狠狠地一頓:“馬愛卿?”
“桓典本職即是負責陛下侍衛及侍從,正符合陛下之意。”我低頭避開了他的目光。
王允和荀爽都表示贊同:“桓大人中正有勇,的確足可勝任。”
劉協沉默了片刻,終於輕輕在聖案上一拍:“令桓典領御林軍,更羽林中郎將為御林中郎將,儘快補足三千人。”
忽然間得到重用的桓典喜出望外,撲伏在地:“微臣領旨!”
廢話,以前他手底下滿打滿算也不過一百人,這下直接擴充了三十倍,他能不滿心歡喜嗎?
——儘管原來他的手下每個人都是三百石的小官,現在當然不可能了,不過將一百個三百石的俸祿發給三千人,估計也比普通士卒的糧餉要多了不少。
我原本是想推薦徐晃,但一來徐晃實在地位不高,家門也沒有任何背景,二來……我根本不願意自己的手下去給皇帝當貼身護衛,我一定要爭取機會把我們這個團隊帶出皇宮這個無趣的鳥地方!馬岱、徐晃、賈詡,連同孫堅那個小團體,全部拉走!
這已經足夠初步起家的人力資本了。
於是朝會繼續議論著。
但很快就無話可說。
一來剛剛爆發了兩場大戰,百官心神都有些不安,二來可以討論的事情確實有些稀少——全國大部分都不在手中,比如官吏任免這種佔據了絕大多數時間的日常大事根本討論不起來!
涼州就那幾個郡,早被馬騰安排了一遍,楊奉跟著回去也撈了一個北地郡太守,北地北靠羌胡,是個危險的地方,每年冬季羌胡人吃不上飯的時候就要跑進來打劫一個多月。楊奉好歹也領過軍造過反,打個仗總比一幫文人強悍些,何況西北計程車兵一個個都是宰人精銳,只要能夠發動組織起來,保家衛國是沒有問題的——當然涼州的任命老爹都向朝廷遞過文書。
益州和司隸加起來也不過二十個郡,太守的人選早就讓百官們討論完畢了,至於縣令以下,輪不到我們來操心。
看到大家都百無聊賴地坐著沉思,我絞盡腦汁終於從自己身上想到了一個議題。
“陛下,微臣手下尚有西涼子弟兩千有餘,忠誠勇武,願為陛下再建一營,為陛下出徵四方,以掃不臣之賊。”
劉協的眼神忽然明亮了起來:“是朕之前身邊的那些士兵麼?”
“是,”我點頭,“最初臣父馬騰因看京城士兵疲敝,特意留下以護陛下,如今新募兵士已經足夠,這些隨臣留下計程車兵也無事可做,不如設立一軍,保留建制,以為陛下效勞。”
劉協尚來不及說話,王允已問道:“馬衛尉究竟有多少人馬?”
我看了他一眼,轉向了劉協:“臣手下有兩千九百八十九人,均是精銳騎兵,衝擊步卒時足可以一當百!”
王允似是意識到自己的無禮,知趣地閉上了嘴。
劉協滿意地看著王允乖乖坐下:“既然有現成的兵馬,那就另立一營吧,可有名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