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25部分(3 / 4)

小說:明歌 作者:獨來讀網

燕尾分開的後兩隊士兵,開始了攻擊手段。騎射雖說聞名,但實戰效果究竟如何,還有待驗證。因此,近戰時的明軍,都是用三眼銃來替代弓箭。三眼銃射程雖然短,但施射速度快,短距離內的殺傷力也大,加上明軍人馬的緊密排列,所以彈丸的射擊密度,也就非常之高。

砰。。。三眼銃施射的聲音連綿不絕,射擊效果非常好,長長一排貼身追擊而來的瓦剌騎兵,被生生從中間打斷,隨後瓦拉騎兵的騎射也開始反擊。雙方騎兵不斷有人落馬。

砰。。。第二陣連綿不絕的三眼銃發射的聲音再次響起,這次的效果比上次還要好,因為雙方已經馬頭撞馬尾了。

明軍來不及發射第三次三眼銃了,他們左手舉三眼銃,右手則已經抽出穆刀,與瓦剌軍廝殺在了一起,因為三眼銃短小結實,上面又有扳機,完全可以充當短武器,做出抵擋彎刀的防禦性動作。

穆刀也是具有弧度的兵刃,坦白來講,穆刀就是雁翎刀的改進版,只是在雁翎刀的頭部,增加了一道刃口,因此又具備了突刺的功能。

徐彥琦的穆刀一斬,一名瓦剌騎兵彎身躲過,徐彥琦不待多言,催戰馬貼了上去,對方大驚,擰身一刀刺來,試圖轟走徐彥琦,但徐彥琦哈哈一笑,探左手軟盾,軟盾已經破損不堪了,敵兵彎刀噗嗤一聲紮了進去,穿透了徐彥琦的左前臂,徐彥琦也不覺痛,盾牌借勢一沉,鎖住彎刀,手臂借勢,雙腳用力,整個身子憑空飛起,直接就坐在了騎兵的身後。騎兵大驚,開口驚呼‘啊!’

徐彥琦右手穆刀迴腕一斬一拉,騎兵無頭屍首,歪歪斜斜地從馬上側滑下去,徐彥琦身子不停,雙腿夾緊馬身,繼續前衝,他帶著自己的突陣隊伍,反向殺奔了左邊的燕尾,兩項合力,輕鬆剿殺了這邊的瓦剌騎兵,這時徐彥琦領著的突刺隊伍,原地打馬盤旋,再回過身後,之前的燕尾變成了突陣,而徐彥琦則他們開始掏出三眼銃。。。。

第二次接觸戰,仍以明軍大獲全勝而告終,瓦剌軍剩餘的2千人,膽寒心裂,再不敢戀戰,立刻向遠方全速退去。

“傳令,以300騎兵迴圈往來與大將軍哪裡傳遞軍情;傷者就地整備;能戰者,不即不離的跟上去,他們要打便打,要走,則始終跟著。我倒要看看,他們大汗的金帳究竟在哪裡?”

“三千秋水,鐵騎追風!”

聽著手下士兵的高喊,徐彥琦得意一笑,隨後於馬上,接受醫官的診治。大軍緩慢地尾隨瓦剌潰逃騎兵的身後而去。。。。

注:

明詩有云:

大將生來膽氣豪,腰橫秋水雁翎刀。風吹鼉鼓山河動,電閃旌旗日月高。

天上麒麟原有種,穴中螻蟻豈能逃,太平待詔歸來日,朕與先生解戰袍。

選自郭德綱先生開場眾多詩謠。

第十章:鐵騎追風(3)

藏傳佛教的發源地,是在那一片白雲與神山環繞的雪域高原,在這裡的人們普遍認為,每一座山峰,便是一位神人,或者巍峨,或者婉約,就那樣端坐在雲端俯視人間,人們的生老病死,人們的耕作操勞都叫神人看在眼裡,記在心頭。適時便會送來祝福與恩賜。這些高原上的人們,這些奉獻生活、熱愛生活的人們,從來不知道主動向生活索取什麼,因為他們知道,神山最終會給他們最完美的獎勵。

正是在這種人文背景下,賀贊等人,在某種程度上,就變成了神女阿澤的使者,鹽巴、香茶、器具、還有最珍貴的草藥,都得到了使者慷慨的饋贈,而相比較前些日子路過的固始汗,原住居民感受到了很大的差別。在對待不同教派的問題上,賀讚的認識非常正確:‘即便宗教信仰的不同,也不應該以一個教派滅殺另一個教派作為顯大神通的表現形式。’

中國古代,大規模殺佛出現過三次,大規模的滅道好像也是三次,無數信徒的流血犧牲,最終換來的是中華民族的醒悟,自明開國起,即便國家一力禁止了很多宗教,但屠殺信徒的行為,始終沒有發生過。這就剛好應對了當前青藏高原上的形勢,無論黃教還是紅教的信徒,都覺得明軍,是個值得信賴的朋友。也由此,賀贊等人,終於獲取到珍貴的軍情警訊。

“本將擬採當年薩爾滸之戰,化拳為掌,兵分五指,徵西軍都是軍中翹楚,況且五指之間的距離不遠,可以互相呼應,是故,本將思忖,吾等斷不會重蹈覆轍。。。。”

“謹尊大將軍令!”

儘管賀贊還有些猶豫,但下面的四位小將卻轟聲拜倒,因為開篇兩次酣暢淋漓的勝利,尤其是

本站所有小說均來源於會員自主上傳,如侵犯你的權益請聯絡我們,我們會盡快刪除。
上一頁 報錯 目錄 下一頁
本站所有小說為轉載作品,所有章節均由網友上傳,轉載至本站只是為了宣傳本書讓更多讀者欣賞。
Copyright © 2025 https://www.kanshuwo.tw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