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前像孫承宗這樣的大師,不僅是文內閣成員,其實也形式上組成了武內閣。但仍沒有擺脫文官掌兵的印記。
現在藉機將吳三桂、周定方這樣的軍中翹楚,上調組成武內閣之後,同九卿入閣不再兼實職部堂的性質一樣,他們擁有對軍隊處置地一切權力,卻沒有了指揮一線的實權。
所以小朱是一定要施行這個新法的,面對賀逢聖和楊嗣昌。小朱艱難的組織了一大段的演講,詳細分析了利弊:
“…前已言。十六載御極,重獎非重罰,用恩不用威,然授之以財,而一國之財終有涯。善十里之駒而逞百里之慾,則忿怨將生。而專設禮教、律令繩之,僅止器物
立竿未必見影。概法不能盡用矣。是當先定大旨,故救弊之首要在於分而治之!”
“君上所言,微臣領教!”
“吾皇所言。臣茅塞頓開!概為術業有所專,乃有所成,其理著焉。然武內閣之設,恍若都督府之上設一帥案。久之必政令威嚴,執掌者,無人能制。當再行細分。令其所執,小而不全。非如此,不能興創造之利,除分配之弊爾!”
“這個嘛…先生可有腹稿?”
“…”
唉,小朱還是頭一次說了這麼多的之乎者也,可見這小子之前下的功夫有多深,但很可惜的是,兩位內閣大臣很是不給面子。
賀逢聖乾巴巴的一句領教,顯然並不是很高興。老賀是個傳統意義上的好官,傳統地好官,例來主張革除弊政,當以忠君為先,清理吏治,務必禁慾為要,喜好點滴改良,吝嗇根本變革。
所以賀逢聖一方面屬於默默無聞的執行者,一方面又很排斥一天一個新法出臺。做為一個傳統地內閣首輔,他也只能回答‘領教’二字。
楊嗣昌就不同了,這小子是個古文專家,小朱的口才練的再好,也被他一下子看透了根本:分權制衡。
不僅軍隊要分權,文內閣和武內閣的分立,不也是分權的形式嗎?所以楊嗣昌開始扛著紅旗反紅旗。
既然天子希望分權,以文人治國,用武人理兵,可以,專業對口嘛!但是,文內閣稱相,武內閣稱帥,您總不能任由帥令做大吧,乾脆,仿造六部的建設,在參謀總部之下,多設幾個分部吧。
看明白楊嗣昌的整個考量了嗎?武內閣的設立是無可挽回的,但為了彌補文官丟掉軍權的缺憾,參謀總部下面必須進行細化:
參謀總部下設七個分部,因為從現在地級別上看,‘三字部’等同於‘大司’,所以下屬分部就只能叫做‘局’。按照不同職能,可以看成是:訓練、裝備、後勤、都督、研發、賞罰、情報七個局。
其中裝備局、研發局,由兵部、工部、科學院、軍界四個方面的人員組成;訓練局、賞罰局、情報局,由兵部、禮部、吏部、御史臺、軍界五個方面組成;後勤局是兵部、戶部、軍界;都督局則一水的由軍界人員擔任。
這麼安排之後,雖然武內閣將直接聽令於皇帝,對軍隊進行領導,但下屬各個事務性工作局,都與六部眾卿保持了緊密聯絡,軍界並沒有完全擺脫文官們審慎的目光,最起碼行政事務性工作,還是需要文化人來幹滴!
但這樣地設定,還是徹底的將軍人和文官分開了,首先就杜絕了外行領導內行的現象。軍人地方式,只有軍人才能理解。讓一個從來沒打過仗的人去領導驕兵悍將?哼!
其次是地方和中央的關係,各地的軍方主將,雖然擁有對一線部隊的指揮權,但因為後勤、裝備、訓練、都督、情報、賞罰、研發等方面的工作,被抽調至武內閣管理,實際的領導權沒有了。指揮權、領導權,這兩個權力必須分開。
而參謀總部的設立,又給黎民百姓,描繪了一幅奮鬥路線圖。平頭百姓。如果確實不願意學習,完全可以憑藉戰功,成為參謀部的官員,也一樣屬於社會精英。
只有搭建好文武兩個升級途徑,才能既保證民間尚武精神,又能保證漢家的文化優勢。槍桿子,筆桿子,兩手都要硬不是。
拿牛津地例子來看,世界人民是喜歡內訌滴,關鍵看內訌者是誰:是對內虎狼對外牛羊?還是對內血腥恐怖對外獸性大發?
之所以出現七尺男兒對內虎狼。卻對外牛羊,就在於目不識丁的人太多了。指望文盲去區分人民和敵人。指望文盲去戰勝智者,是一種非常可笑的事情。
如果出現這樣的假設:將英國人比喻成狼群,將中國人的保守派和革新派比喻成兩頭獅子。
獅子們內訌內的驚天動地,奄奄